《智囊》讲韩信功高盖主的

​公元前196年,吕后召韩信进宫。一进大殿,就被吕后绑了起来,吕后说:“你犯下了谋反罪,汉王叫我杀你!”韩信震惊,辩驳:“这不可能,汉王曾许我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吕后岂会不知,她命人将韩信的头用布盖住,将他吊起,一群宫女手持削尖的竹竿,乱捅韩信.......

​韩信,百年难遇的军事奇才,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帮刘邦夺取关中;他“背水一战”,大破赵军,平定河北;他“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帮刘邦解决劲敌项羽。

​可以说,天下七国,韩信一人就灭了五国,汉王之所以得天下,皆韩信之功。然而,汉朝的一代开国功臣韩信,就这样死了!!!

​其实,韩信之死是刘邦授意,萧何出谋划策,吕后执行!

​那么,刘邦为何非要了韩信的命呢?韩信究竟哪里得罪了刘邦?

​而,韩信之所以落得个悲惨结局,一部分原因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刘邦想要对付韩信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如果,问刘邦什么时候开始对韩信起了杀心,那肯定是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国,而刘邦仍被项羽围困在荥阳。

​形势危急之时,要求韩信出兵救援的时候,韩信却说“齐人反复无常,无王侯镇之,恐生不测,望汉王封我为假齐王镇之。”

​在这时候,要封赏,对刘邦来说,这相当于是赤裸裸的威胁,但是为了大业,刘邦忍住了怒火,却在内心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

​再后来,在垓下决战前夕,刘邦和韩信商议一同南下包围楚军。 可是,刘邦追随楚军到淮阳西北后,遭到楚军的反击,被打败;而韩信却未能按计划派兵,使刘邦的杀人意图更加强烈。

​同时,随着韩信屡立战功,韩信的名声和才能在汉朝没有建立之前是可以威震一方的利刃,可是在天下大一统之后这却成了功高震主的隐患。

​所以,刘邦称帝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韩信的封地从齐地改到楚地,封韩信为楚王;后来又因为收留叛将钟离昧,被刘邦给生擒了,封韩信为淮阴侯,并幽禁于长安。

​很明显,到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时候了!

​可是,毕竟是跟了多年的臣子,如若自己亲自动手,这样就会不得民心了,所以刘邦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吕后,借他人之手,杀了这个猖狂的大将。

​韩信在死前说“被女子所杀,这岂非天命?”这话乍听起来,似有不甘,可仔细想来韩信之死并非天命,与其说是刘邦卸磨杀驴,倒也不可否认他咎由自取。

​本就功劳盖主的他,又不懂得收敛锋芒,反而是过分强调自己应得的东西,一次次触犯刘邦的逆鳞。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不知进退,必定招来祸患!

​这样的智慧,不看《智囊》,怎么能悟透呢!

​作为皇帝,天下之君,刘邦对臣子可以赞誉,可以虚心纳谏,但是绝对不能容忍臣子的威信,臣子的能力比自己还高。

​如果韩信懂得谦让之道,不居功不矜能,如此他在大汉的功勋可与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一样的人物相匹比。

​其实读历史远比读小说有趣,可以说一部《智囊全集》写透了人生百态,写尽了帝王将相,权术谋略。

​《智囊》是冯梦龙力作。这部书记录了从先秦到明朝一千多个谋略智慧故事,个个哲理通彻,计谋深远。

​几百年来,无论显贵还是商贾,无不将《智囊》奉为必读经典,人称“小资治通鉴”。看过此书的人说,哪怕悟透十之一二,都可趋吉避凶。

​清代康熙和乾隆,将《智囊》作为治国御下案头锦囊。曾国藩也对《智囊》爱不释手,一边打仗一边研读。大才子纪晓岚,更将《智囊》倒背如流。

​《智囊》包括10个大部、28卷,1238个谋略智慧故事。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必然涉及为人处世,竞争博弈,沟通劝谏,自保防身,这些你都能从此书中找到灵感和方法。

​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都要读读《智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