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大连理工校友当选联合国科学院首批院士!
近日,联合国科学技术组织(UNSTO)公布了53位著名学者为其科学院首批院士。其中,大连理工大学校友、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学唐纳德波洛克化学工程学科终身教授崔占峰成功当选。
崔占峰,1962年生,河北沧州人,牛津大学唐纳德·波洛克化学工程学科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委员。1984年和1987年于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分别获化工流体力学与传热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开始于爱丁堡大学任教,1994赴牛津大学任教,2000年当选牛津大学历史上首位化工教授,201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分离与加工技术与再生医学工程技术。曾获英国皇家工程院预见奖及英国皇家工程院全英高校青年教师奖等荣誉(此奖项全英每年仅设10个)。
作为海外华人学者中的杰出代表,牛津大学工程系化工专业终身教授崔占峰,一直走在国际学术研究的前列,但其起点却是中国河北沧州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8年,刚满16岁的崔占峰通过层层选拔,入选了全县仅有的10个破格参加高考的资格,而那时距离高考就只剩下了短短四个星期。备考期间,他把一年的课程压缩到一个月的高强度学习中,以超常的努力将其啃了下来,成功考入大学。
1982年,崔占峰进入大连理工大学(时名大连工学院)继续学习,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里度过了6载求学时光。1988年,崔占峰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赴苏格兰斯特拉奇克莱德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此开始了在异国他乡的治学之路。
1994年,牛津大学开始为新开设的化工专业招聘人才,当时在爱丁堡大学化工系任讲师的崔占峰抓住了这个机会,从诸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牛津大学任职。2000年,该专业首次设立教授职位,崔占峰又一次在全球性的聘选中取得成功,被正式任命为牛津大学化工专业首任教授,成为牛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华人教授。当时崔占峰只有38岁,是牛津最年轻的教授之一,而如此年轻的牛津大学教授在英国本土学者中也很少见。
进入牛津大学后,崔占峰先后获得近30项英国BBSRC和EPSRC重要科研项目,每年在国际一流学术杂志上平均发表6~7篇论文。由他主持的用高分子膜或陶瓷膜进行生物制药过程中药物分离的研究,将气体喷射技术引入超滤、微滤及纳滤过程中,这项技术推广后使牛津大学在这一领域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2013年,崔占峰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次年,他又被选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AIMBE)会士(Fellow),而这一荣誉只有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中最杰出(Top 2%)的学者才能获得。
虽然已在海外生活多年,但崔占峰依旧非常关注中国以及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2005年,崔占峰受聘为大连理工大学讲座教授,此后,他也被评为学校2013校友年度人物。不仅如此,崔占峰还曾受聘为大连市政府科技顾问,并先后获得了大连市“星海友谊奖”,以及辽宁省对外国专家设立的最高奖项——“辽宁友谊奖”。
“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掌握用批评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个是独立的能力。掌握这两点之后,不管今后遇到什么样的任务,也许与学校里学的东西一点关系没有,但也能够很快完成。”这是崔占峰送给广大中国学子的建议。
联合国科学院(Academy of the United Nations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Organization;简称AUNSTO),隶属联合国科学技术组织,宗旨是团结国际科学技术专家,紧扣世界重大战略需求,探讨全球性行业重大革命性科技问题的国际性科学院,其目的是建立国际技术领域的新型高端智库和智力资源的集大成者,为国际科技工作者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渠道,为科技服务人类做贡献。联合国科学院院士由具全球声誉的科学家及工程师构成,原则上为某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科学院新增院士的选举每年举行一次,每个学部每次增选不超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