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佛像的鉴定浅谈
皇太极时期,满州确定了优礼黄教、以安蒙古的基本政策,清军入关以后,更是积极联系达 赖喇嘛。顺治九年,达 赖喇嘛率众来京觐见,受到了顺治帝的热情迎见,并接受了正式册封,清朝由此完成了对西藏所有权的延续。康熙帝即位以后,牢记祖训,一直很重视藏传佛教的影响力,并积极通过尊崇佛教来团结蒙古和西藏。康熙皇帝优待佛教名僧,积极修建寺院。为了巩固漠南蒙古的统治,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把章嘉呼图克图请至北京,敕封他为扎萨克“大喇嘛”,后又敕封为“灌顶国师”。康熙三十年(1691年),为了纪念多伦会盟,康熙修建汇宗寺,使漠南、漠北蒙古各部均派喇嘛住持。三十二年(1693年),敕封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大喇嘛”,巩固漠北蒙古的统治。按照顺治敕封达 赖喇嘛为例,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又把五世班禅敕封为“班禅额尔德尼”。这些史实说明了康熙皇帝很好地延续了顺治皇帝的蒙藏政策,对藏传佛教的重视从始至终。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岁月更替,文化交融,中国已形成了极 具本身文化特色的佛教艺术。佛像也是中国人接触最广、最久的雕塑艺术,中国人对佛的拜服深至骨髓、思想,收藏家郑华星也毕恭毕敬地说“请佛回国,佛归故土,感恩欢喜。”
铜像用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被称为‘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最开始出现在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而鎏金工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技术,发明于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了。鎏金是把金子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的表面,再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子就附着在铜像表面不脱落。由于其工艺精制且珍 稀,国内目前对此类藏品有了新的认识和挖掘。
铜佛造像,表面鎏金,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造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始出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一直到民国,铜佛像种类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近年来,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行情一路看好,升值空间较大,特别是高质量的明清金铜佛像,尤其值得收藏投资。而相比投资价值,其文化和艺术价值更甚。
鉴别金铜佛造像的真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看材质。金铜佛像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它铜合金等,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在青铜器上先铸制或雕刻花纹,再交错鎏以金、银,也成为当时铜器加工的特征。隋、唐时鎏金技艺精益求精,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塔台及佛像等的装饰上。宋代造诣更深,并且将其传至日本。明、清以后仍然普遍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