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鸡摸狗'的李世民

文/情歌向暖

01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那是个惠风和畅的晴天。

这天正好是上巳节。

按照习俗,一众文人在会稽山的小溪边喝酒。

清风徐来,水流清澈,酒杯飘到谁那里,谁就喝酒作诗。

现场41位文人雅士,大家都作了诗。

王羲之心情好,多喝了几杯。

无意间写下了他一生之中最伟大的作品——《兰亭序》。

等酒醒了之后,连王羲之自己都怀疑自己当时是不是开了挂。

所以后来他又写了二十多遍,都没有第一遍那么好。

(他们喝酒可以空前绝后留下绝妙的作品,老王喝完只会卧倒)

这件作品名气实在太大,在东晋时期就已经路人皆知。

到了唐代,名气越来越响,成了举世难觅的宝贝。

那个时代的中国没有摄像技术,大家都没见过真迹长啥样。

就连当朝皇帝唐太宗也只是听说过,从来没见过。

02

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骨灰级发烧友。

就是他为王羲之站台,奠定了其书圣的地位。

在李世民之前,关于王羲之和王献之这父子俩谁写的字好看,大家互相掐的头破血流。

唐太宗更是王羲之书法的资深收藏家。

他收了多少真迹呢?

写梦溪笔谈的沈括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一条记录:

唐贞观尝购书四方矣,一时所得尽入秘府。

张芝、钟繇、张昶、王羲之父子书至四百卷,汉魏晋宋齐梁杂迹又三百卷。

此外,李世民还给自己的女儿取了和王羲之女儿相同的名字,并把她培养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书法家。

如果不是这位公主女儿的墓志在1972年春被意外发现,人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王羲之唯一的女儿就叫“孟姜”。

【李孟姜墓志铭原文:贞观初,圣皇避暑甘泉,公主随传京邑。载怀温清,有切晨昏,乃自(缺)表起居,兼手缮写。(圣皇览制,欣然以示元舅长孙无忌曰:朕女年小,未多习学,词迹如此,足以(缺)人。朕闻王羲之女字孟姜,颇工书艺,慕之为字,庶可齐踪。因字曰孟姜,大加恩赏。仍令宫官善书者侍读,兼遣女师侍读。】

03

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最NB?

李世民一定可以排前三。

圣主们也会干一些些偷鸡摸狗的事情。

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被一代雄主天可汗李世民,坑蒙拐骗到手的。

《兰亭序》在唐代之前就有盛名,不过真迹被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子智永藏起来了。

智永,本名叫王法极,也不知道怎么就出家当了和尚,法号智永。

宝贝终究要传给下一代。

可和尚没有后代,只有弟子。

智永死的时候,就把兰亭序传给了他的弟子辩才和尚。

辩才又感激又高兴,向师傅表示,一定要保护好兰亭。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李世民耳朵尖,听说了这件事,抓心挠肝想把兰亭序弄到手。

派人向辩才和尚打听,辩才直接否认三连:别胡说,我不是,我没有。

毕竟有圣主之名,还是比较要脸。

李世民也不好意思直接去抢,于是就想找人去骗。

04

天朝大地,无所不有,这种专门人才有的是。

尚书仆射房玄龄向李世民推荐了一个人,监察御史萧翼。

萧翼是梁元帝萧绎的曾孙,当李世民要他去骗取《兰亭序》时,他提出两个要求:

一是不要公开派他去;

二是请皇帝借给他几件王羲之的真迹字帖,一些杂七杂八的,品相一般的作品就行,以便见机行事。

李世民欣然答应了。

05

自古,行骗手段其实路数都差不多。

第一步,先要骗取受害者的信任。

于是,一场名动中国书法史的坑蒙拐骗就此开始。

萧翼扮成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去辩才所在的永欣寺游玩看壁画,假装偶遇辩才。

哎,好巧,你也在这里啊。

辩才邀他入房交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萧翼与辩才聊诗词,聊音乐,聊人生,玩围棋,两人很投机,相见恨晚。

辩才还命人打开新酿的酒待客,酒酣耳热之际,二人诗酒唱和,通宵达旦,一直玩到天亮。

萧翼离开时,辩才和尚还依依不舍地说:“施主有空就来玩儿啊!”

没两天,萧翼再次来到永欣寺,专门找辩才喝酒谈诗,二人愈发熟络。

有一天,萧翼拿出了自己模仿祖宗梁元帝画的一幅《职贡图》,辩才十分欣赏,并就此和萧翼谈论起了书画。

萧翼说自己从小就跟家父练习二王的书法,现在虽然流落他乡,身边还带了两幅二王真迹,便把自己从李世民那里拿来的王羲之的杂帖给辩才看。

辩才眼光高,认为这些杂帖虽然不错,但还不够好,就告诉萧翼自己的《兰亭序》才是最好的。

听到兰亭序,萧翼心中雪亮,但是他故意说:“兰亭序早就不存在了。”

辩才一时忍不住,将他藏在房梁上面的《兰亭序》真迹拿了出来。

萧翼看了之后心潮澎湃,但表面上装的不屑一顾,对辩才说:这是摹本。

并指出了几条“疑点”。

辩才和尚一听着急了,极力争辩。

萧翼坚持不屑一顾。

于是辩才求萧翼把那几本杂帖借自己几天,而且把《兰亭序》一同放在了桌子上,有空的时候就临摹对比。

萧翼把诱饵放出去之后,继续钓鱼时不时去拜访辩才,和他一起讨论书法艺术。

06

一来二去,萧翼和永欣寺里的僧人也混了个脸熟。

一天,辩才正好外出串门。

时机成熟,萧翼就要进辩才的房间。

守门和尚认识他,就问施主你想干啥?

萧翼说,我有两本书落在你家大师床上了。

守门和尚心想师傅好基友要进屋,那就进呗。

萧翼进屋就把辩才桌子上王羲之的字帖来了个卷包烩。

就这样欺骗了辩才纯真的感情。

辩才终于知道自己上当了,气得没几天就死掉了。

07

这个故事就叫做“萧翼计赚兰亭”,其实就是骗。

很多画家画过这个故事,名气最大的是传为唐代阎立本所画的《萧翼赚兰亭图》

这张画中有几个人正煮茶,而有学者考证画中茶具是五代才出现的,因此不可能是唐画。

08

至于《兰亭序》真迹最后在哪里,成了永远的迷。

传说李世民将《兰亭序》陪葬在昭陵,与自己埋在一起。

还有人说,昭陵被打开过,也根本没有什么兰亭,多半是被儿子唐高宗李治给扣下了,埋到自己墓里去了。

而另外一个说法就不怎么友好了。

每当一个王朝败落之时,也就是盗墓最猖獗时期。

前朝的王陵大墓,在军阀的眼中如同地下金库。

五代十国时期,温韬曾出任耀州节度使(官职类似军分区司令员)。

温韬给中国帝王陵墓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他曾遍盗唐帝十八陵,许多珍贵文物让其毁于一旦。

所以史学界、考古界都认定温韬是中国历史上危害最大的一个盗墓贼。

昭陵被盗,李世民苦心收藏的书画被劫,不通文墨的温韬把一批书画作品带出陵墓后,看上的却不是价值连城的书画,而是装裱在外的华美绸缎金框。

他让手下将上面的金框全部拆下,而把作品弃之。

所以有人推断,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在五代时期早已被温韬给撕毁了。

后来,宋代书法家米芾就在褚遂良摹兰亭序的跋上写下了“郁郁昭陵,玉椀以出,戎温无类,谁宝真物”

意思就是朱温的手下温韬拿到了昭陵太宗枕下的玉匣,而并不识货的毁掉了兰亭序,他们觉得裱框的玉饰比这张纸值钱。

09

现在故宫收藏的,则是冯承素摹的《兰亭序》。

冯承素是唐代内府栩书官,栩书官就在内府专门担任复制书法艺术品的工作。

《冯摹神龙本兰亭序》,因其卷引首处钤有唐中宗“神龙”年号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人又称其为“神龙本”。

书画怎么复制呢?

古人称之为“响榻”。

所谓“响榻”,其实原理就和小孩子用透明纸覆盖在画儿上描一个道理。

宋代张世南在《游宦纪闻》卷五中记载:

“响榻谓以纸覆其上,就明窗牖间,映光摹之。”

就是说,将纸覆盖在原帖上然后一同举起,对着光描摹。

冯承素用的就是双钩廓填摹法,用特制的硬黄油素纸,对着光蒙贴在原作品上,先将字的笔划轮廓用细丝线精细慢慢勾摹出来,再用毛笔填满轮廓线的中空部分。

《神龙本兰亭序》中都处可见摹本的特征。

比如,

岁字中间,如果我们平常写出来,中间一定是实的。

同字起笔,有两道细线。

觞字也一样,旁边的角字收笔也是。

有的学者认为是原迹的飞白,只不过冯承素描摹得有些死板。

还有人认为是冯承素第一笔描错了位置,第二笔在其他地方另行起始。

10

除了冯承素的摹本之外,清代乾隆皇帝还收藏了其他著名的《兰亭序》临摹本,一共八本.

弘历叫人把它们刻在八个柱子上,合称“兰亭八柱”。

第一:虞世南摹《兰亭序》;

第二:禇遂良摹《兰亭序》;

第三:冯承素摹《兰亭序》;

第四:柳公权书《兰亭诗》墨迹;

第五: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原本;

第六: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字;

第七: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

第八: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

原来在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毁坏后,于1941年移到中山公园内。

PS:

冯承素临摹的神龙本,上面有将近一百九十个章。

最意外的是,乾隆居然不是在神龙本上盖章最多的。

大收藏家项元汴在上面盖了五十多个章。

乾隆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只盖了十几个,实属罕见。

可能乾隆还是比较喜欢《快雪时晴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