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我再也不和你玩了”,这种方法最管用
未经允许,请勿私自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恬恬在新的幼儿园,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也逐渐建立了友情。原本我还挺担心,恬恬作为插班生,在新环境交朋友会受挫。但后来听到恬恬陆陆续续交了几个朋友,我也就放心了。
本以为有了友情的羁绊,恬恬每天在幼儿园会更开心,谁曾想,小朋友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恬恬常常因为这“塑料姐妹花”的友情而不开心,影响心情。
起因其实很简单,恬恬新交的这个好朋友也是女孩,也是一个活泼开朗、性格外向的女孩,但这个小女孩有句口头禅“我再也不和你玩了”,恬恬每次都会因为这句话很受伤。
还记得开学第一天,放学后,恬恬兴高采烈地跟我说“妈妈,我交到新朋友了,我太开心了。”看着孩子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我发自内心地为她高兴。
可好景不长,第二天放学回到家,恬恬闷闷不乐的,我忙问她发生了什么事让她如此不开心。恬恬告诉我“妈妈,我新交的朋友今天跟我说,以后再也跟我做朋友了。”
听孩子讲完事情的经过,原来是因为在幼儿园选择区域时,恬恬选择了科学区,那个小女孩选择了语言区,恬恬没有跟她选同一个区域,小女孩生气了,就告诉恬恬“我再也不跟你做朋友了”。
我觉得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用太在意,所以只是宽慰恬恬:因为你的好朋友想跟你在同一个区域玩,你选了自己喜欢的区域,没有跟她在同一个区域,所以她有点不开心,才口不择言,跟你说了这样的话。不过你也不用太在意,明天你们一起商量,选择你们俩都想去的区域一起玩吧。
听完我的分析,恬恬如释重负,也觉得是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不用太纠结。后来我又告诉恬恬:能坚持自己的选择,是一件很棒的事。即便跟好朋友协商,也要建立在双方都“同意”的基础上,这样心甘情愿做的选择,大家都不会觉得不开心。
果不其然,第二天,恬恬回来告诉我,她跟好朋友和好了,今天她们一起在数学区玩,玩的很开心。
风平浪静了几天,我以为这事就翻篇了,没想到,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意识到我之前的想法可能错了。
在幼儿园,恬恬跟好朋友一起蹲在花盆前观察他们自己种的花,当时阳光刚好洒在了她俩的头上,恬恬看到阳光直射到好朋友的头发上,摸了摸好朋友的头发说“你看,阳光把你的头发都晒热了”,好朋友也摸了摸恬恬的头发说“你的头发也晒热了”,接着好朋友突然不开心了,说“恬恬,我再也不跟你玩了。”恬恬觉得莫名其妙,委屈得快哭了,刚好有老师看到了这一幕,才及时化解了她们的不愉快。
晚上回到家,恬恬告诉了我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说真的,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安慰我的孩子,因为我也无法理解她的好朋友突然就生气的动机。我想,即便是孩子之间打打闹闹跟过家家一样,也不是这么随心所欲吧。
这时候,我真正的意识到,我看过的那些教育理论,在生活面前,是多么的不接地气。
因为想不到动机,我无法帮孩子分析,所以我又问恬恬,她的好朋友是不是经常会说“我再也不跟你玩了”这样的话,恬恬不假思索的点了点头。然后又跟我说了几件发生在幼儿园的事,比如排队没有按好朋友的要求排在后面,运动时恬恬比好朋友跑得快,又或者恬恬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等等。
通过恬恬的描述,我才意识到,恬恬的好朋友会因为事情不在自己控制范围内时,就会用“我再也不和你玩了”这句话作为保护自己的武器。
我终于弄明白了原因,原来是孩子的控制欲作祟,企图用这句话“要挟”别人,来让事情变得可控。找到了原因,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我告诉恬恬:如果下次好朋友再说这样的话呢,你不要难过,她可能只是当时比较生气,但我们也没必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既然你的好朋友当时很生气,跟你说“再也不和你玩了”,那么你也有选择交朋友的权利,可以告诉她“好的,那我跟其他小朋友玩。”
恬恬听我这么说,一脸困惑,忙问“妈妈,那她真的不跟我做朋友了怎么办?”我好想跟孩子科普“朋友”的含义,但又不忍心打击她。
所以我换了一种方式告诉恬恬:如果当一个人不开心,内心沮丧的时候,她需要做一些事或者一点空间来消化自己不好的情绪,可能就像你的好朋友这样,跟你说“再也不跟你玩了”这样的话,其实她只是因为自己不开心,但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不开心的情绪,所以她用了这样的语言来表达。
那既然你的好朋友不开心的时候,不想跟你一起玩,那么你就先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等好朋友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了,你们还是好朋友。
听了我解释,恬恬明显安心了许多,也明白了她要怎么做。不过我还是嘱咐恬恬,这虽然是调整情绪的方法,但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们不可以效仿。我通过换位思考,举例说明,最终恬恬表示理解了。
当恬恬学会了如何应对“我再也不和你玩了”这句话时,她在幼儿园的情绪明显有所好转,也没有那么在意好朋友的口头禅了。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试过让恬恬换一个朋友,班里孩子那么多,不一定非要认准这一个。恬恬却觉得这是她在这个新幼儿园交的第一个好朋友,平常两个人在幼儿园的学习玩耍中,很多方面可以互补,她觉得偶尔有不开心是正常的。既然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我也就不过多干涉了。
通过这件事,也让我对自主这件事有了很多的思考和感悟。交朋友这件事,本是孩子自主去面对和处理的事,但当孩子遇到自己不能处理的情况,我们成人应该怎么做?
凡事必有因果。我们教孩子去处理问题时,必须要找到真正的原因。一味地按照我们心中的“理论”去给孩子讲道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相反,没找到真实的原因,跟孩子讲一些无效的道理,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变得更被动。
交朋友,只是孩子众多自主能力中的一项,当孩子跟孩子之间发生摩擦和矛盾时,家长大可不必一刀切地帮孩子做决定。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辩证的看待当前的问题,可以给孩子一些处理意见,而不是出于好心私自帮孩子做一些决定。
孩子在不断的成长,总要学会面对纠纷,处理矛盾,也会在处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家长凡事都包办的好心,只会阻碍孩子自主能力的发展。
面对小朋友的“要挟”,家长也不必过于紧张和着急,可以把它看作是锻炼孩子内心强大的一个机会。引导孩子在面对这种困难挫折时既能保持自我,还能勇敢面对。家长把所谓的“要挟”当作是培养孩子强大内心的跳板,那么在逆境中逐渐建立的内心将会越发强大,也越发无所畏惧。
面对“我再也不和你玩了”,我终于找到了最好的方法,既保护了孩子的友谊,又锻炼了孩子的内心。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有同样的感受?你赞同我的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