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孩/随笔:写作感悟:说“改”
写作感悟说 “ 改 ”
文/老 小 孩
作者撰文越改越好。我往往边写边改,完稿后回头再改,睡一觉醒来又要改,甚至投出的文稿也经常给编辑部再发“修改稿”,这当然要麻烦编辑,但比文章不好听、不好看,甚至谬误要好些。早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就强调写文章要反复修改,甚至立下规矩,至少改十遍,当然是说要在文稿出手之前完成这些修改。
小学老师给我的记忆最深。他说写文章选题要新,有意义,内容要紧扣主题,那些与主题无关的句子、段落坚决删去;不要无病呻吟,不要说“屁话”。“屁话”就是没有用处的话,例如叙述某日进城办事几点起床,几点吃饭,甚至吃了什么饭都铺垫到文章里,虽然不是错误,却没有意义……。他特别强调文章要简洁,警惕几个最容易啰嗦的字和词,例如“的”、“了”、“ 吗”、“可是”、“但是”、“然而”……,能不用就不用,不慎用上了能删就删去!
大学远离文科,所以我的文学水平就停留在小学阶段。退休后要跟老朋友交流思想感情,渴望文学技巧在小学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却找不到专职老师。不过,我发现许多老朋友都可以做我的老师。例如一位老朋友写他的退休生活命题《刷锅洗碗也快乐》,骤然启发了我的思路,这个题材抓得真好,给我打开了新的写作思维!
后来我在老年报刊推出习作,每篇作品都经过了编辑的修改,有的连标题都焕然一新。例如我满怀深情撰写一位老同学在科研爆炸中牺牲的往事,命题《为科研献身的朋友》,报刊发表的时候编辑给改成了《天堂里没有爆炸声》,多么深情,多么引人注目!
我的一篇忆旧作品《往事回忆》,编辑给改成了《喝了回忆这杯酒,醉得幸福直上头》,真是形象至极!
最近远在珠海身体欠佳思念亲朋,恰逢大庆“家里”来人探望,我感慨万千写下《7000里的握手》,《中国石油报.金秋周刊》发表时对内容做了精简,文中退休前我在大庆石化工作时的经历都删掉了。我仔细想,那些我历历在目的经历,其实无助于体现主题,还要让读者耻笑我离不开“我”的狭小胸怀,写在这里不就是“屁话”吗?!面对全国老朋友的大局,这一修改恰到好处!
每次对比原稿和编辑的修改稿,我都发现了“完美”,觉得编辑就是我再好不过的专职老师!如果每篇文稿都在出手之前反复修改达到“完美”,这“改”或许就是作者应有的好习惯;但若经常把“半成品”交给编辑,给编辑找麻烦,作者就应该羞愧了!
作者简介:
李景春(笔名老小孩),77岁,大庆石化退休高级工程师。退休后开始学习文学写作,首任“大庆晚晴文学社”社长,“老年日报”通讯员。到北京陪读12年,期间受《铁人文学社》派遣,担任“驻京记者”。在北京社区参与文学活动,被聘为社区“记者”、“宣讲师”,经社区推荐,被评为丰台区“群众理论家”,被“中国石油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在全国18省(市)67家报刊、媒体发表文学作品703篇(包括百荷选发42篇),2009年在中组部主办的全国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