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生改作文(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宽容是一种力量
(这个标题欠缺指向性,三个人身上都能体现宽容,尤其是在齐桓公身上,但是文章要写的是鲍叔,既然是三选一,尽量选三个人的个性而不是共性的特点)
1901班 张靖暄
亲爱的老师,(顿号)同学们:
大家好!(格式规范)
对于管仲助齐桓公称霸的故事,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春秋时期,管仲与小白本是对敌,为了让公子纠即位,管仲还曾试图射杀小白。后来小白即位成为齐桓公,鲍叔牙力荐管仲,齐桓公决定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最后称霸天下。(这一段的倾向性是要突出齐桓公)
而我今天想要谈一谈的(要谈的),不是管仲,也不是齐桓公,而是鲍叔牙。(这是中心句,但是和上一段的衔接很硬)
鲍叔牙辅佐小白,本可以自荐,但他却选择力荐管仲,自己甘愿在下。这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宽容(是宽容还是谦虚?抑或远见?),他知人明理,清楚管仲的贤能,愿意舍弃大好的机会(良机),为大局和国家(大局和国家留下一个就行了)着想。司马迁曾经说道:“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所以说,鲍叔贵在知人,而非宽容)的确,最后称霸天下的局面不仅是因为管仲之贤,鲍叔牙的举荐也是必不可少的。也许,如果当初鲍叔牙并没有力荐管仲,最后的局面就不会是这样了。
在他们三个身上都有着宽容大度(跑题了,三选一,不可以笼统说,而且你自己也说了,今天你要谈鲍叔的)——齐桓公和管仲的不计前嫌,鲍叔牙的不计个人名利,正是他们三个凝聚起来的力量,才造就了后来的一统天下的盛大局面。(这一段前面部分可以删掉了)而我认为他们三个之中,最甘于奉献的便是鲍叔牙(从宽容又偷换到了“奉献”,你要不忘初心啊)。他放弃了眼前的利益,是为了长远的未来考虑,认识自己的不足,十分谦虚。难道他不想爬到高处吗?不,他也想。但他深知身边有比自己能干的人,他不想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想的是国家的前途,于是他举荐了管仲。(这里的论述也不是围绕奉献,而是家国大义)因此成全了别人的名望和国家的希望,也因为自己的慧眼识人,宽容大度而名垂青史。于是他们三人终沦为(沦为,是贬义词吧,不当)一段佳话。
宽容是一种力量,它也许是通向成功的基石。如果没有宽容,管仲之贤也许就会遭到扼杀,如果没有宽容,唐太宗也许就不会被后人所称赞。(和唐太宗对等的应该是齐桓公,而不是鲍叔)唐太宗不像其他的君主那样,不听取意见,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执政,而是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后来他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让百姓安居乐业,他也赢得赞许。当今社会,我们更要明白这一点。大地可以包容万物,人更应当学会宽容,它是一种高贵品质的体现。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说的便是这个道理。(本文的宽容更强调容人,而不是包容万物,就事论事,不要泛化)
多一点宽容吧,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多一点宽容吧,也许你就悄悄地拿到了成功的钥匙。(落脚点比较宽泛,不具体便缺少指导价值)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调换语序,最后再感谢。)
总评:对试题材料解读得不仔细,导致整篇文章论述的中心不够突出;对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不准确,导致行文中不断偷换概念来自圆其说;对读书会的环境没有代入感,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隔阂;在行文前没有整体的构思,导致行文的逻辑比较混乱。
其实如果鲍叔改为齐桓公,这篇文章就好写了,也更加切题。任务驱动作文一定梳理清各项任务指令来作文。
任务驱动
0.背景指令 班级读书会
1.作者指令 我(第一人称) 高中学生(身份) 当代公民(文化理解与时代责任)
2.内容指令 齐桓公(气度格局、知人善任……) 管仲(才干国人、感恩图报……) 鲍叔牙(慧眼卓识、无私坦诚……) 哪个(只得选其一,不可综而述之) 感触(由材料而发,大而化之,落于现实) 感受(主观情感) 思考(理性分析 认识与行动)
3.文体指令 发言稿(个体对群体 受体为班级同学 情发于个体,理述于群体,感情要真,说理要清)
4.主题指令:历史人物的品性、格局、人格、境界、先国后己、天下己任的精神与魅力在今天仍熠熠生辉。
打分: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