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期】音频学《论语·里仁篇第10章》君子“无适无莫,义之与比”是何意?

音频学《论语·里仁篇第10章》君子“无适无莫,义之与比”是何意?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专主,即“绝对如此”。不肯,即“绝对不可”。即宜,符合于道义的言行。孔子认为,凡符合于仁和礼的,便是义。依从。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非这样做不可的,也没有一定不能这样做的,唯有依从道义。”

怎样理解“无适、无莫”呢?孔子说君子无适、无莫,是强调君子不固执己见。《论语·子罕》说:孔子“毋必,毋固”,不绝对地肯定,也不拘泥固执。《论语·微子》引孔子的话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我和他们(指当时被遗落的几位贤者)不同,没有什么非这样不可,也没有什么非不这样不可。无适、无莫,就是无可、无不可的意思。孟子说,孔子通权达变,“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唯义是从,是“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这是对“无适、无莫”最好的诠释。

怎样理解“义之与比”呢?义,即道义,或仁义之道,是孔子学说的最高行为规范,是对君子的基本要求。仁侧重于内心,是君子的思想境界,是安身立命之所;义侧重于外在,是君子的行为尺度,是做人做事的准则。仁义之道体现了内与外、知与行的统一。“义之与比”,就是以“义”作为衡量天下一切事物的标准。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认为“义”是君子的本质所在。孔子还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要“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等,都是强调君子的一切行为,要以符合不符合道义为标准。

孔子不喜欢遇事固执拘泥的人,主张君子行事应该通权达变,但必须以符合“义”为准则。

本章还有另外一解。以适为亲近、厚待;以莫为疏远、冷淡;以义为适宜、妥当;以比为亲近、相近、靠近。照此解,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此意强调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成语“无适无莫”就出典于此,意思是。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

附:

【原文】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③之与比④。”

【注释】

①适:专主,即“绝对如此”。②:不可,即“绝对不可”。③:即宜,符合于道义的言行。孔子认为,凡符合于仁和礼的,便是义。④:依从。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非这样做不可的,也没有一定不能这样做的,唯有依从道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