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中庸》赏析(1)天命之谓性
《中庸》赏析(1)天命之谓性
各位网友,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中庸》这部重要典籍。“中庸”的含义是什么,古今学者的见解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却可以互相补充。综合起来可以这样说:“中庸”是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和日用之道,是不可改变的道理。
依据朱熹所著《中庸章句》,全篇分为三十三章,主要阐述“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后世也把《中庸》称之为儒家最高的人生哲学。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庸》第一章。本章纵论天人之道,是全篇义理的总纲,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点出“天命”、“性”、“道”、“教”等几个中国哲学的重大范畴。《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里的“天命”,指上天所赋予的,人的自然禀赋,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天赋”。这里的“性”,指人的本性。“天命之谓性”就是说,上天所赋予的自然禀赋叫做“性”。这句话强调,人性不是来自后天的人为,而是来自上天的赋予。这个天是义理之天,它是万事万物的根源;这个性是人类与其它生物不同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人类所特有的德性。“率性之谓道”的“率”字,指遵循、顺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道”的本义是道路,这里指一切存在物所依循并进行活动的法则。万事万物的存在与活动,都是道的显现。人类社会的道,是以“仁”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人能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仁义礼智信的表现,而人类的道德理想,也依此而建立。“修道之谓教”的“修”,指修养;“教”,指教化,意思是说,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人是有私欲的,也有气质方面的偏僻,教化的作用,就在于引导人们追求正确的道德理想,确立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观念,并按照礼乐刑政等制度来加以修治,从而保持人所具有的善良本性。
第二段,强调慎独的重要性。《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所谓“须臾”,是衡量时间的词语,表示片刻之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它进一步指明了天道与人性的内在一致性,告诉我们,道的本源出于天而不可变易,道体具备于我们的天性之内而不可分离。《中庸》在讲清这个道理之后,紧接着提出了“慎独”的问题:“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音xiàn,同“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道体虽然具备于我们的天性之内,但是,人有情绪,有欲望,如果不能加以节制,就有可能泯灭天性良知,丧失灵明自觉。儒家强调慎独的修养工夫,原因就在这里。“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是说,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会警戒谨慎,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会有所戒惧。“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说,没有比在黑暗处更容易显现,没有比细微的事物更容易显露。“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与“君子慎其独也”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典型的汉语短句,提醒人们,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保持戒慎。
第三段,论述“致中和”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是说这些情绪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心中是平静淡然的,叫做“中”;所谓“发而皆中节”,是说这些情绪表现出来以后,能够有所节度,符合常理,叫做“和”。“中”,是天地万物所呈现的稳定平衡、不偏不倚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体,所以说它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地万物所呈现的协调一致、有序运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大道,所以说它是“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说,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各居其位,万物就生长繁育。儒家奉行天人合一的哲学,既然天地的运行,万物的化育,无不遵循“中和”的法则,那么,人要率性而修道,也必须按照“中和”的原则去做,把喜怒哀乐的情绪调控到合于节度的状态,既无过,又无不及。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总之,中和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君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附:
【原文】
天命之谓性(上天所赋予,自然而有的,叫做“性”。命,令,指赋予。天命即上天所赋予,指人的自然禀赋。性,指人的本性),率性之谓道(遵循着本性,叫做“道”。率,遵循。道,路,指应事接物的道理和原则),修道之谓教(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修,修养。教,教化,指礼、乐、法律、政令等措施)。
道也者,不可须臾(须臾:片刻)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乎其所不睹: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警戒谨慎。乎,于),恐惧乎其所不闻(在耳朵听不到的地方惶恐畏惧)。莫见乎隐(没有比在暗处更容易显现),莫显乎微(没有比细微的事物更容易显露),故君子慎其独(慎其独:在独处时保持戒慎)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未发:没有表现出来),谓之中(中:不偏不倚);发而皆中节(中节:合于节度。中,音zhòng,.恰好合上),谓之和(和:指情绪平正,没有乖戾之气)。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大本:最高的根源,即天命之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达道:共同的道路,普遍的原则,即率性之道)也。致中和(达成“中”、“和”的境界。致,达成,达到),天地位(位:安居正位)焉,万物育(育:顺遂生长)焉。
【译文】
上天所赋予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会警戒谨慎,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会有所戒惧。因为在本心自觉之下,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保持戒惧谨慎。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是不偏不倚的,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体;“和”,是天下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大道。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能各居其位,万物就能生长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