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阁微讲堂】对话Wendy | 我不想动 (文字整理稿 二)
问: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不想动,可是Wendy的课程,课后如果不动,就容易打回原形。怎么解决不想动的问题?
Wendy老师
任何方法,任何课程我们都需要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实践,来落实。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够对我们有所滋养,有所助益,然后内化。如果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来落实,来实践的话,这些就只是知识,只是我们头脑的知。
现在把手放在左边的胸口上,问问自己,如果我有什么不想做,不想动的,那我想要什么呢?现在,此时此刻,我想要做什么,我的身体想要做什么?我自己想要做什么?然后让你的身体来回应你。然后去把它完成。
也许你现在冒出来的是一句话,那么就大声的把它说出来,如果你现在想要一个拥抱,如果你身边没有其他人,只有自己,那么就抱抱自己,又或者,看看周围有什么替代品,也许是枕头也许是毛毯,任何可以帮助你完成这个拥抱的动作的,都去把它完成。不管你现在想要做什么,让自己完成这个动作。
现在怎么样啊?现在当我为自己完成了这样一个动作之后,我感受到什么?经验到什么?重要的是这个,而不在于我是不是现在就要动起来,而是我有没有发现到,在这个我不想动,不想做的背后是什么?这个才是我们最重要的,最需要被自己看见的。而不在于我现在是不是要立刻、马上动起来。
即使你真的不想动,即使你现在真的就是不想动,一动都不动,那很好,非常好,我注意到我现在有这样的需要,我就是不想动。那么我就让自己不要动。不要动哦,一动都不动哦,然后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我们来看看,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又是怎么样在回应?它真的一动都不动吗?它真的一点都不想动吗?
如果当你把动,运动,当成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工作,我发现很多问我这个问题的人,当我深入去跟他交流,透过这样的一个引导,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在这个过程里头会看到自己真正在潜意识里头的一些问题,那这个时候让这些在潜意识里面一直在影响我们的,在左右我们生命的这些可以有机会浮现出来,然后我们去把它完成。这样一个经验也许会让我们看到,原来我们是有很多可能性的,原来我们的生命是有选择的,原来我不是我自己以为的这样。
其实,动,是人的天性,从精子,要找到一个与它相遇的卵子的这个过程,一直到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到胚胎,成长为胎儿,出生。这些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你有机会看到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或是还没有受到外在的环境影响的孩子,你会发现,大部分的孩子是一直在动的,除了睡觉的时候,而且都是全身在动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在这个动的过程里面,开始建立起成为自己,成为一个人所需要的各个系统,各个需要的资源。
那么为什么,到了我现在,或者我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是处于不想动,不愿意动,动不起来的状态到底是什么呢?所以我们需要来看看,到底这个背后是什么。那,这就需要自我观照的能力,所以事实上在工作坊里头需要的,要为各位建立的,实际上是自我观照的能力,自我发现、自我联结的能力,然后在那个过程里头,我让自己透过这样的过程,去完成自己。透过这样的过程,来完成可能我曾经未来得及完成的一些未竟事物。
(本文整理自观心阁微讲堂:对话Wendy——身体使用指南:从损耗到滋养,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回答者:Wendy
90年代末,一个内在的声音觉醒:「我是谁?」、「有个地方是我的依归,我要回去….」。而当时,脊椎也出现很大状况,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懵懂间,从身体能复建运动的学习,再开始去到剧场探索剧场身心工作,从回归自然纯朴之「身体」「声音」的基本工作开始,透过「身体」「声音」之纯粹力量为引道,往内探寻回溯生命内在的原点,找回「身体」这个好朋友,为身体/身心工作起了头,从此开始回归自我的旅程,迄今俞十年。近年持续跟随在普那多元大学带领身体工作的那娃妮塔Navanita导师(原是一位身体、舞蹈治疗师),以及台湾身心学会刘美珠教授和身心学领域老师们学习,自我探寻实践中。
2004年跟随赛安慈博士与吴至青博士走上自我疗愈的旅程,之后成为振觉呼吸辅导员,2006年开始带领团体呼吸及个案协助。
除了振觉呼吸法外,致力于以剧场及体适能等元素进行肢体身心平衡工作与疗愈,并应用在个案协助及团体工作坊的带领。整体工作着重本体连结与建立本体感、觉察与打破惯性模式、重塑身心模式。
整理人: Ying
根据Wendy老师观心阁微讲堂:对话Wendy——身体使用指南:从损耗到滋养,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文字整理:Ying
编辑:蓝雅盈(微:lan3524)
原创插图:Bonnie
审稿:刘芳芳(微:liufangfang1503)
情子(微:478797840)
(有成长需求或合作意向可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