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VS阿里 谁会是互联网医疗的“真命天子”?

未来的“互联网+”医院是一场什么的运动?让看病不难,让就医简单,让药价趋于平民,还是让医患改善?不论是哪种改进,人们对于互联网化的医疗愿景总是美好的,现在互联网公司正在发力,一些以东软为代表的“软件队”和以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队”争相打造“未来医院”雏形。

未来的“互联网+”医院究竟是一场自内而外的演进,还是一次由外及里的颠覆?在“互联网+”席卷一切的2015年,医疗作为国计民生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互联网化被寄予多重希望: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院就诊效率、让看病不再是难事,以及推动中国医改。互联网大佬BAT、在医疗领域有传统优势的软件企业、热情高涨的互联网创业者们,对于文章开头的问题,有着不同的答案。

■IT时报记者 郝俊慧

数十亿资本涌入互联网医疗

在App Store中,以“医疗”为关键词搜索,得到的相关App有1882个。1882分之一,正是东软在移动医疗市场面临的真实挑战,旗下的App“大象就医”试图尝试一条新的路径:从导诊、挂号开始,全程跟踪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在线完成支付和报告查询等功能,最终形成个人的健康档案。对于在HIS(医院信息系统)领域有着传统优势、在全国有5000多家合作医院的东软而言,这意味着它服务的对象,从企业变成了个人。“B2B2C,这就是东软要走的路,通过App、可穿戴式智能医疗互联设备为个人用户和医院之间建立快速通道。”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张霞表示。

互联网医疗正成为资本最青睐的领域。2014年年底,东软集团完成了合计约37亿元的国内医疗领域最大单笔融资案,引入了弘毅投资、CPPIB、高盛、通和、东软控股等战略投资者,希望构建新的医疗健康创新平台。几乎在同时,BAT也在积极布局互联网医疗,其中尤以阿里为甚。2014年1月,阿里巴巴联手云锋基金,斥资1.7亿美元对垄断药品监管码的中信二十一世纪进行战略投资,去年10月,中信21世纪正式更名为阿里健康,与支付宝推进的未来医院一起成为阿里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布局的双剑。

“+互联网”或“互联网+”都有生有死

然而,患者需求的多样化、医院系统的复杂性、医疗政策的多变性,无论对于东软这样的“软件队”,还是BAT这样的“互联网队”,都是同等难题。时至今日,打开阿里健康App,提供预约挂号功能的医院很多都是小诊所或者民营医院,三甲医院少之又少;而挂号网等以挂号这个硬需求获得大量用户、有着医院背景的互联网应用,却受限于地域,难以快速获得规模性发展。

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处方中》中提到,即便是在充分市场化的美国,互联网医疗要想有大作为,必须基于市场和用户创建新的价值体系,并形成闭环。所谓的闭环,无非是医院内部流程的衔接、医疗过程的透明、支付系统的打通、远程医疗等等设想中未来医院的雏形,而在这个链条中,谁占优势,谁就有可能切走最大的蛋糕。“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两条路上一定有人生,有人死,这是必然的。”张霞说。

一切归于统一的未来医院

东软正在和上海市闵行区做一个新的尝试,将全区十几个社区医院X光片等影像资料统一起来,“预计明年,我们可以让患者不需要到医院,手机便可在线查看自己的片子。”东软集团副总裁兼华东大区总经理邢波认为,中国社会体系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医疗,对于合作的IT公司有着极高的要求,进入门槛很高。目前互联网公司能做到的,大多只是将医院的一些简单功能,比如挂号,分拆出去变成产品,但如果真正深入到医疗本身,“现在的互联网医疗只是看着热闹,几年后能真正生存下来的……”或许是不想显得太过激进,邢波停住了话题。

6月10日,支付宝发布了《未来医院一周年服务数据报告》,其未来医院签约的医院已有200多家,实际已经上线的医院为82家,而全国的医院数量为2.6万。有媒体调查发现,由于支付宝未能与医保系统实时对接,从而导致整体使用率不高。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省份医保系统的东软,更愿意在这个环节中做一个中间商,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但目前社保系统对于风险和控费要求甚高,即使阿里巴巴已经与另一家医保系统集成商卫宁达成了战略合作,但尚无看到明显效果。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许海风曾向《IT时报》记者介绍,一个三甲医院至少拥有大大小小数十个子信息系统,即便在国内医疗和信息化水平最为发达的上海,能够将这些系统统一到一个平台下的医院,也少之又少,第一人民医院对此的规划是2~3年,最终目的是形成一个整体的临床数据库平台,成为医院大数据管理和互联网化的基础。

这恰恰印证了东软董事长刘积仁对于互联网医疗的判断:医疗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才是医疗变革的大方向,所有的流程在一个标准下,所有的监管在一个系统下,所有的供应链管理都在一个体系下进行。互联网可以使好医生、好医院变得更大,可以使基层医生变得更好。

但这样理想中的未来医院何日实现,还在未知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