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失策:北洋水师2次威慑日本,反而加速了日本入侵!

北洋水师成军之后,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其中“定远”号和“镇远”号更是亚洲首屈一指的铁甲舰。

李鸿章一直有增强清朝军事实力以震慑外敌的想法,曾说道:“第为御侮之计,则不妨多为之备。彼见我战守之具既多,外侮自可不作,此不战而屈人之上计,即一旦龃龉,彼亦阴怀疑惧,而不敢邃尔发难。”

所以他对北洋水师极为重视,先后几次前往校阅。

当时正在进行“明治维新”的日本,逐渐强大起来之后,走向了对外扩张之路。

日本对中国广袤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垂涎已久,早在1874年,就派兵侵入台湾,拉开了入侵的序幕。

李鸿章对日本的狼子野心了如指掌,先后两次派北洋水师前往日本,以访问为名,行震慑之实。

不过,可惜的是,李鸿章此举不仅没有威慑住日本,反而暴露了北洋水师的弱点和不足,加速了日本侵略的脚步。

那么,北洋水师访问日本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会适得其反呢?

1886年8月,丁汝昌率“定远”号、“镇远”号、“济远”号、“威远”号4艘战舰访问日本长崎。

8月13日,中国水兵离开战舰,到在长崎市场上采购物品,与当地警察发生了冲突。

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但是一部分日本人却趁机宣泄民族情绪,导致事件迅速扩大,无数日本人走上街头,怒斥中国水兵无礼欺人。

两天后,对此一无所知的中国水兵,大约有数百人,再次上岸,结果遭到成千上万的日本警察和市民的围攻。

日本人蓄谋已久,全部手持武器,而中国水兵则赤手空拳。

一场打斗下来,中国水兵死亡5人,负伤44人,失踪5人,日本警察死亡1人,负伤30余人,市民受伤者多人。

事件发生后,北洋水师洋员总教习琅威理主张立即向日本宣战,用大炮轰击长崎市区,报复日本,而丁汝昌则主张通过谈判解决。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各付对方伤亡抚恤金,不再追究责任和是非。

这件事情之后,日本国内反清情绪高涨,给日本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定远”号和“镇远”号,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除了日本海军立誓报仇外,小学生连课间游戏的名字也改为“打定远”。

1891年6月,丁汝昌率领“定远”号、“镇远”号、“致远”号、“靖远”号、“经远”号、“来远”号再次访问日本,先后抵达神户、长崎、横滨各港口。

这次出访,虽然主要目的依然是威慑日本,但李鸿章反复叮嘱丁汝昌严加约束水兵,不得出现上次那样的斗殴事件。

日本人虽然对北洋水师恨之入骨,但这次官方严格约束市民,并未出现上次的混乱。

访问横滨期间,日本天皇接见了丁汝昌和各战舰的管带,日本海军大臣桦山资纪设宴款待北洋水师诸位军官。

丁汝昌在宴会上委婉表示,清朝已经拥有多艘无坚不摧的铁甲战舰,足以应对任何入侵的敌人。

访问最终在和谐的氛围下结束,没有出现上次的混乱,清朝方面据此认为威慑日本的目的已达到,预计日本人将会老老实实很多年。

可实际上,日本方面却发现北洋水师各艘战舰上的大炮没有擦干净,而且大炮上面挂满了洗好的衣服,由此断定,北洋水师军纪涣散,缺乏训练,这样的对手根本不堪一击。

基于这个判断,仅仅3年之后,日本悍然挑起甲午战争,北洋水师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

熟读《孙子兵法》的李鸿章,试图通过威慑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想法是好的,但战略威慑,需要有一支军纪严明,战斗力强大的武装部队为基础,而当时的清军,显然远不合格,强行威慑的结果,就是自曝其短,加速了日本的入侵脚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