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姓氏通谱靠谱吗?谱牒研究学者有话说……

对于族谱爱好者来说,参与修一部本姓氏的通谱,那就是一件想想都令人兴奋的一件事,就好比考古学家能够挖掘一个尚未开启过的帝陵一般兴奋。

就目前来看,一些姓氏已经修好通谱,有一些姓氏在修通谱,有一些姓氏计划修通谱。就从难易程度而言,人口越少越容易修通谱;得姓越晚越容易修通谱;来历越单一越容易修通谱;字辈越统一越容易修通谱。

目前真正意义上的通谱也就四家,孔孟颜曾有真正意义上的通天谱外,其他姓氏做成通天谱的不多,其中好多姓氏所谓的通谱,只是修源流世系到各支的始迁祖。因为大姓想修通谱真的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比如全国前十大姓排第十名的吴姓就有2460万人,修通谱如果不是政府介入或者没有背后强大的财力支持以及宗亲组织的强有力领导,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修通谱不外乎以下四种力量在驱动。

一、政府推动。像孔子世家谱等,在清朝乾隆年间已经开始统一字辈。外加上孔子的儒家学说被各朝各代统治阶级作为统治国家的工具,孔子备受推崇。各朝代统治阶级不断提高孔子的社会地位,对孔家后裔不断的赏赐加封同时还能世袭。为修孔家通天谱提供了各种条件。

二、谱牒爱好者推动。如方氏通谱,只是修的是源流世系,修到各支始迁祖,宗支世系有各个区域的宗亲来修,就这样方氏修通谱也花费将近十年之久,是一件非常值得称赞的一件事,但是因没有借用先进的互联网修谱工具,新寻到的宗亲支系很难加入到通谱之中,严格从字面意义上来说,这很难叫做为一个姓氏的通谱。

三、依靠祖根地,做强本地姓氏文化。如张氏在清河正在修张氏通谱,张氏祖根地说法之一的清河,为做强本地姓氏文化,刺激本地经济发展,也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修张氏通谱。但是据小编所知,清河张氏谱务委员会深知工程浩大,为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清河张氏谱务委员那边制定好修谱的凡例,由各支系在修家谱的时候统一按照要求修谱,同时修完家谱后送到清河一部。小编认为这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通谱,只是相当于各地的家谱机械的汇集在一起。

四、宗亲组织总会推动。如雷氏计划修通谱就是有宗亲总会推动。也是计划修本姓氏的源流世系而非严格意义上的通谱。

众所周知修一个姓氏的通谱困难重重,工程量浩大,到底该不该修通谱?

支持者认为,修通谱一是凝聚宗亲,方便家文化的传承,二是便于寻根问祖。

但是也有很多反对者,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一是费时费力费钱,各支系的家谱编修起来就困难重重,别说动辄人口涉及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几千万的人口,基本上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二是修通谱意味着要连通世系、重排昭穆等,牵扯到字辈的统一,都是复杂很艰巨的任务,甚至不但不能顺利推进还可能导致宗亲的分裂,甚至可能会出现为了强硬统一字辈在家谱中记将祖宗的名字给改了,为了修通谱,连接世系,会出现冒认祖先,这些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小编认为修通谱是一件百年大事,马虎不得,不要轻易上马,一定要将可能遇到的问题预设解决方案,同时要征得绝大部分宗亲组织分会的同意和认可,最重要的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一旦项目启动,必须强有力的执行。以事实依据,不要妄自揣度,如有疑问、中间部分世系失考等,尊重事实,等待后人去考证,不要为了修通谱而修通谱,那就失去了修通谱的意义,最后不要为了修通谱弄得宗亲不和,就跟争祖根地、争宗亲会谁更正统一样,相互诋毁,弄得宗亲不和,反而让别的姓氏看笑话,同姓氏之间本来就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信任感,既然同一姓氏,就至少认同同一个文化祖先,如果因己导致宗亲分裂,那就有愧祖宗。

除了强硬的统一字辈可能就将祖宗的名字改了,你觉得还有哪些在修谱的时候,稍不注意就是将祖宗名字给改了呐?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

——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