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三、二把手的威力
汉文帝元年,正式入主未央宫的汉文帝刘恒心里还有个隐忧,虽然他君临天下,但是他这个皇帝外不能服诸侯,内不能制朝臣。虽然他压制了刘章、刘兴居这俩刺头,但是掌握不了长安的南、北军,这让刘恒费了一番脑筋。
怎么才能让忠于刘氏的南、北军忠于刘恒呢?这是汉文帝元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不过这话还不能明说,刘恒向来以无为示人。南、北军的总指挥是太尉周勃,周勃虽然没有篡位的能力,但是谁也不敢保证他没有另立刘氏新君的能力。皇帝都喜欢耿直呆萌的人物带兵,最烦的就是那些满脑子主意的人带兵。而太尉周勃的尴尬之处,就在这里。
按理说平定诸吕之乱,是陈平运筹帷幄,功劳第一。但是陈平懂政治啊,这样天大的功劳,太子都未必敢立,更何况别人呢。所以在陈平的部署下,让天下人都觉得平定诸吕之乱是周勃一手策划的。那行了,天大的功劳落在周勃的头上,让赋闲在家八年的周勃有些飘飘然。陈平暗地里运作迎接代王继承大统,出面办这事的还是周勃。得,又是一件天大的功劳落在周勃的头上。
看上去周勃功在不赏,但是,心理落差极大的齐王家族恨的可是周勃。同样有皇帝梦的淮南王刘长最恨的也是周勃。更尴尬的是,代王刘恒也恨周勃。
这里面就有涉及到中国历史上非常套路化的一个东西:三揖三让。
中国历史上别管是大臣篡位也好,宗室继嗣也好,革命领袖起义成功也好。只要不是太子顺利继位,外人当皇帝总要被群臣推戴三次,而皇帝推辞三次之后才登基。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作秀,是繁文缛节。其实并不是这样,这里边的道理很深刻。
中国的皇帝,那是绝对的讲究君权神授。皇帝是什么?那是天子,是真龙,是紫微星下凡,是宇宙的选择。不信是吧,皇帝出生,必有异象,虽然异象都是皇帝登基后被亲戚邻居回忆起来的。皇帝都有三十二颗牙,咱不知道这得长多少智齿,反正没人敢扒开皇帝的嘴去数数。
既然皇帝是神,那谁当皇帝就是上天的选择。不是周勃的选择,不是陈平的选择,不是刘泽的选择。刘恒登基,那是群臣、宗室、军队、乌龟壳、许神仙预言、天下百姓共同认可的,正如陈平第四次推戴时所言:
“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宗庙最冝称,虽天下诸侯万民皆以为冝。臣等为宗庙社稷计,不敢忽。愿大王幸听臣等。臣谨奉天子玺符再拜上。”(《汉书·文帝纪》)
刘恒登基前是这么说的:
“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其冝寡人,寡人不敢辞。”(《汉书·文帝纪》)
宗室是谁?楚王刘交的儿子,宗正刘郢。宗正这个官职就是管理刘氏宗族的。将不用问,就是周勃、灌婴、柴武。相是陈平。王爷幸好在长安有一位,琅琊王刘泽。列侯就很多了,眼前就有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
看了吧,刘恒能登基面南背北,是天意,不用记任何人的人情。再说了,人家刘恒不想当皇帝,还推辞了三次,最后是为了天下才登基。大家都懂这个道理,那你周勃没事嘚瑟什么玩意儿?
从在长安郊外,周勃要求和代王刘恒单独聊聊开始,刘恒就认准了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武将,有搞事情的潜质。而最要命的是周勃掌握着南、北军,即便是刘恒封自己的亲信宋昌为卫将军接管南、北军,依然改变不了周勃对南、北军的影响力。吕产、吕禄都控制不了的军队,宋昌也没戏。
那这事可就伤脑筋了,以刘恒的能力和根基,断然不能在这个时候扳倒天下公认的大功臣周勃。不过幸好刘恒深得刘邦的真传,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不需要事必躬亲,找有能力的能去做就好了。
当年大汉初立,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席间刘邦说过,他之所以能得天下,不是因为他强,而是因为他能用后勤第一的萧何、战争第一的韩信、计谋第一的张良。如今刘恒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既然他扳不倒周勃,就找个能扳倒周勃的人用一下。人选是现成的,右丞相陈平。
在汉文帝的诏书当中,曾多次提到平乱是陈平和周勃的功劳。也就是说,刘恒认可陈平功劳排在周勃的前面。但是在封赏的时候,总是把周勃放在陈平的前面。陈平多聪明,马上明白皇上对周勃这样恩宠,不是因为皇帝喜欢周勃,而是暂时的拉拢、安抚周勃。既然不喜欢他,还要恩宠他,完全是南、北军的作用。要解决周勃在南、北军的影响力,并不难。
在陈小春主演的《鹿鼎记》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韦小宝要策反罗刹国远东火枪队队长高里津带索菲亚公主回莫斯科杀皇太后造反。但是这位高里津是皇太后的亲信,所以韦小宝就提拔火枪队的副队长看着高里津,只要高里津不造反,就让副队长杀掉高里津当队长。如果副队长不照办,就用另一个小队长杀掉正、副队长来当队长。这样一来,高里津就被火枪队的二把手架空,不造反就是个死。
在军队中,二把手的地位非常的重要。虽然二把手多是一把手的亲信,但是面对权利和地位,二把手反水的例子比比皆是。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弄死一把手,二把手怎么可能成长起来?看看韩信的副将曹参、张苍、张耳、灌婴、孔藂、陈贺,个个都是刘邦的亲信,这也就是为什么刘邦可以多次从容的抽调韩信的军队。再比如雍正夺年羹尧的兵权,就是提拔了西北军的二号人物岳钟旗。真到了争权夺利的时候,能打败袁世凯的不是蔡锷、孙中山,而是北洋二号人物段祺瑞。
其实要对付周勃,陈平也是从南、北军的二号人物入手的。汉文帝元年,就在刘恒册封刘泽为燕王,刘遂为赵王之后,陈平提出来辞掉右丞相的职务。刘恒得问问啊,丞相这是为啥呀?陈平说了,当年跟着高帝打天下,周勃的功劳不如我。后来平定诸吕之乱,我的功劳不如周勃。所以周勃该当右丞相。
刘恒顿悟,该升周勃为右丞相,降陈平为左丞相。既然周勃升官了,那就让南、北军的二号人物灌婴为太尉。自此以后,周勃再想调动南、北军是不可能了,敢闹事灌婴就劈了他。
这是一场非常明显的明升暗降,陈平有功却降了级,降了级还被刘恒加封食邑一千户,黄金一千斤,这哪说理去?周勃终于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右丞相,但是丢掉了对南、北军的指挥权。灌婴七十多岁了还能再进一步位列三公,他老人家是很满意这个人事安排的,当然对刘恒死心塌地。自此,刘恒算是掌握了南、北军,再不惧周勃企图利用军队搞事情。
周勃、陈平、灌婴都满意,尤其是周勃,自以为是刘恒依靠他,自此日益骄横。过去上朝结束后,得皇帝先走了,群臣才能走,这是礼节。而人家周勃就很嚣张,开完会扭头就走,刘恒每次都目送他。这是死罪啊,但是刘恒就这么惯着他,还表现的很虔诚。终于有一天,中郎袁盎看不下去了,他不明白周勃这么缺心眼是怎么当的丞相。袁盎的哥哥袁哙是周勃的好友,为了救周勃,袁盎上朝的时候问刘恒,周勃是什么样的大臣?
刘恒当然得往好了说啊,他说周勃是匡扶社稷之臣。袁盎说周勃是功臣,但不是社稷之臣。当年诸吕乱政,周勃不起兵匡扶正义,后来大臣反对诸吕,他只不过是顺势而为而已。对于这样的大臣,现在一点规矩都没有,皇上不应该惯着他。
刘恒也不好意思了,表示下不为例。周勃很不爽,下了朝就找袁盎算账。袁盎觉得周勃是个傻X,根本不搭理他。事实上袁盎这是在保护周勃,为的是给刘恒提个醒。
周勃是个吹鼓手出身,会编养蚕的筐子,没多大野心,更没脑子搞事情。刘恒之所以烦他,最主要的原因是周勃耍小聪明。周勃当初要和刘恒单独谈谈,是为了拍马屁,结果造成了周勃要表功的假象。鉴于刘恒这么惯着周勃犯罪,袁盎在进谏中说的很清楚。当初诸吕乱政,周勃不能起兵灭吕,后来大臣谋灭诸吕,周勃顺势而为。那意思是周勃就是个棋子,诸吕说夺他的兵权,他一点招没有。大臣要灭诸吕,借周勃这个棋子而已。就这样一个货,皇上大可不必跟他较真。
就这周勃还听不出来,楞要找袁盎算账,袁盎当然不搭理他。若干年后,袁盎把周勃从死囚牢里救出来,周勃才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看到的那样,这是后话。
可惜的是,在当时周勃并没有察觉到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继续在得罪人的路上策马奔腾。至于汉文帝怎么治他,下节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