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饰| 龙袍上的十二章纹
清代龙袍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服装之一,其纹样等级森严,图案繁缛华丽,不但是帝王至高无上地位的象征,更是皇权思想在服饰中的浓缩。今天我们来聊聊清代龙袍上的十二章纹。
清乾隆皇帝朝服像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十二章纹又称十二章,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所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龙、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一种为一章,用刺绣或手绘施之于服装的一定部位,后期也用缂丝和提花织物,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 二 章 纹 的 由 来
十二章纹由来已久,在历史上最早关于十二章纹的记载出现在《尚书·益稷》中,具体的描述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这是舜帝和大禹的一次交谈。秦汉以前,十二章纹只是服装上的吉祥纹饰,并不一定是服饰的等级制度。
章服制度的真正确立,是在东汉初。东汉初规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以下)七章,皆备五采……”(《后汉书·舆服下》)即规定了不同的身份地位的天子大臣,服饰上使用的章纹数量不同。从此以后直到明清,十二章纹作为帝王百官的服饰,一直延用了近两千年。
关于十二章纹虽然文献记载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实物却很少。在出土的实物中,明定陵神宗皇帝朱翎钧的缂丝衮服是最早的带有“十二章纹”的实物。
出土后的明万历皇帝缂丝十二章衮服
定陵博物馆藏
在这件衮服上,龙纹最突出,共有十二团龙,分别织于两肩和前后襟上。另外,两肩织日、月,背织星辰、群山,两袖饰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种纹饰分别列于前后襟团龙两侧,共列十二章纹,与明制符合,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物。
明万历皇帝缂丝十二章纹衮服(复制品)
图片来源于定陵博物馆官网
十 二 章 纹 的 含 义
日
月
星辰
山
龙
华虫
黼(fǔ)
黻(fú)
宗彝
藻
火
粉米
日
红色圆形纹饰象征日即太阳,太阳当中绘有三足金乌,取材于“日中有乌”、“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
月
白色圆形纹饰象征月亮,月亮当中常绘有白兔,这是汉代以后月亮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
星辰
“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几个小圆圈表示星星,各星星间以线相连;日、月、星代表三光照耀,象征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
山
“山”即群山,其图案亦为群山形,取其镇也,代表着帝王之性格稳重,象征帝王治理四方水土,人所敬仰;
龙
“龙”为龙形,取其变也,龙变化多端,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度势,妥善处理国家大事;
华虫
“华虫”指五彩雉鸡,雉是古人心中圣物,服装上的文采象征穿着人的仁德,华虫正是象征着皇帝要“文采昭著”;
黼
“黼”为斧头形状,斧刃为白色,斧身为蓝或黑色,取其“割断”,象征皇帝做事果断;
黻
“黻”为两个“己”字相背,取其辨别、明察、背恶向善之意;
宗彝
“宗彝”是古代祭祀的器物,通常为一对,分别画虎和蜼(音伟,指长尾猴),虎,取其忠猛;长尾猴,古人传其性孝,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
藻
“藻”即水藻,为水草形,取其洁也,象征帝王的品行高尚,冰清玉洁;
火
“火”即火焰,取其明也,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火焰向上也有率天下黎民及众生向归天命之意;
粉米
“粉米”即白米,为米粒形,取其养也,象征着帝王给养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
十二章纹涉及于天地万物之象,其章纹图案内涵丰富,直白且抽象。其十二种图案为天地之分,日、月、星辰、龙纹是为天之物;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纹为地之物。这十二章纹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征皇权“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 八方囿照临之内”。
清代龙袍上的十二章纹
由满族贵族建立的清代在早期并没有实行这种代表汉族章服制度的十二章纹。从故宫收藏的清宫服饰来看,顺治康熙两朝,采用十二章纹的帝服仅有几件,且采用纹样不规范。直至乾隆中晚期,随着宫廷制度逐步完备,皇帝的礼服、吉服才开始大量应用十二章纹。根据乾隆朝宫中服饰制度规定,皇帝朝服:“前后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皇帝龙袍:“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而皇后礼服、吉服则规定无十二章。但有意思的是,故宫所藏清宫后妃的礼服和吉服实物中,也有极少数饰有十二章、六章或五章纹等,其年代从乾隆时期开始至清末都存在。
由于清代龙袍上纹饰丰富,十二章纹已不明显,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他们分列在领肩、胸部和下摆几个部位:前领列三星、后领为山纹;左肩为日,右肩为月;胸前正龙左为黻,右为黼,后背正龙左为华虫,右为双龙;前下摆立水之上左为宗彝,右为藻,后下摆立水之上左为粉米,右为火。如下图所示:
清代龙袍十二章分布图
图片来源于中国丝绸博物馆公众号
找 找 看
按照《大清会典》的分类,清代皇帝服饰分为七类,即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和便服;皇后服饰分为礼服、吉服、常服和便服四类。这些服饰分别穿用于祭祀、朝会、节庆、节日、巡行、日常闲居等各种不同的场合,既有其礼仪面,也具有实用性。
礼服是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时所穿的服装,朝袍就属于礼服;吉服则是宫廷喜庆节日等场合所穿用的服装,我们所说的龙袍,就是吉服袍;常服是一般较正式场合穿着的服装;皇帝出行、打猎则穿行服,日常起居休闲时穿便服。在清代服饰规格中,礼服的等级最高,吉服次之。我们要从皇帝的礼服、吉服上去寻找十二章纹。
背面
正面
清乾隆蓝色缂丝云龙纹单朝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朝袍以蓝色缂丝为地,用二色圆金线缂织金龙纹如制,五彩丝线织祥云、八宝平水及海水江崖等纹饰,衣身列十二章。此朝袍缂工细密,正反两面缂织均平齐匀整,不露线头。颜色以红、深绿、浅绿、深蓝、浅蓝、淡紫、香色等色为主,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根据清代典制,此蓝色朝袍应是乾隆皇帝在南郊祈谷、雩祭场合时所穿用。下图圈出了这件朝服中的十二章纹所在,请大家仔细查看。
正面章纹(除肩上的日、月章)
背面章纹(除肩上的日、月章)
背面
正面
清光绪明黄缎缉米珠绣龙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件龙袍为故宫博物院藏品,明黄色素缎面,湖色团龙寿字云纹暗花缎里。袍身以盘金技法绣万字曲水地纹,再在地纹上绣制纹样,除云纹、立水纹和十二章用五彩丝线绣制外,其他如龙纹、红圆寿字纹、红双喜纹和八宝纹等用白色米珠、红珊瑚珠和蓝、绿、紫、黄等各色料珠缉制。此袍色彩丰富,纹样精美,绣工繁复,代表了清刺绣工艺的最高水平。此袍属吉服,其形制和色彩表明它是清代皇太后或皇后穿用的龙袍,其纹样却装饰了十二章纹,这是此袍极为特殊之处。下图圈出了龙袍中的十二章纹所在,请大家仔细看。
龙袍正面章纹(除肩上的日、月章)
龙袍背面章纹(除肩上的日、月章)
按照图中标示的章纹位置,正面从上至下分别为星辰、黻、黼、藻、宗彝;背面从上至下为山、龙、华虫、火、粉米。肩上为日、月,因无法截图,小图中未列出。
下面这几件龙袍上的十二章纹,你能找到它们吗?
清代明黄十二章纹龙袍
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藏
清嘉庆黄色缂丝彩云金龙纹龙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同治蓝色缂丝彩云金龙纹男龙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END
馆 藏 推 荐
《清代龙袍的时代特征和文化意蕴》
作 者:李晓君
出版社:东华大学出版社/2014
索书号:TS941.742/109
馆藏地:时装信息中心B210
《清代龙袍研究》
作 者:王业宏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索书号:TS941.742/131
馆藏地:时装信息中心B210
《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作 者:春梅狐狸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索书号:TS941/184
馆藏地:时装信息中心B210
《中国服饰史》
主 编:沈从文 王㐨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2018.
索书号:TS941.742/147
馆藏地:时装信息中心B210
《中国服饰史》
作 者:黄能馥 陈娟娟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索书号:TS941.742/103
馆藏地:时装信息中心B210
《中国织绣收藏鉴赏全集》
作 者:宗凤英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索书号:G894/291/1,2
馆藏地:时装信息中心B210
参 考 文 献
[1]胡桂梅.威严与华美 清代龙袍略论[J].收藏家,2017(06):3-13.
[2]林丹娜.清代龙袍纹样背后的意义[J].才智,2014(06):257.
[3]陈佩珠,李欣华.清代黄袍十二章纹的刺绣技艺及其创新设计[J/OL].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2020-05-2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3.1338.TS.20200116.1608.002.html.
[4]阮卫萍.蓝色缂丝云龙纹单朝袍点评[EB/OL].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embroider/230263.html.
[5]严勇.明黄缎缉米珠绣彩云金龙纹龙袍点评[EB/OL].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embroider/230495.html.
[6]房宏俊.清代后妃礼、吉服为何装饰十二章纹?[J].紫禁城,2013(02):13-61.
更 多 资 源 推 荐
故宫博物院https://www.dpm.org.cn
数 字 文 物 库
https://digicol.dpm.org.cn
扫二维码直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