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厌恶俗世,隐居山林,自称遇到长着绿毛的仙女,写下千古名作

在唐朝时,诗人们如同井喷似的爆发,名作更是不计其数,将诗歌艺术推向了巅峰。对我们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李白、杜甫、王维、杜牧、白居易、李商隐等等,那是站在文化殿堂最顶端的风流人物。其实,许多诗人在当时的名气也不小,因为种种原因,却没有那么如雷贯耳,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常建。

这位诗人冷门的到什么程度?不光一般人没听说过,就连专门的学者、史学家连他的去世时间、字号都弄不清。但他在生活的时代,却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举一个例子,现存唐人自己汇编的诗集很少,大约只有十种,但绝大多数都将常建列入其中。其中殷璠《河岳英灵集》是非常重要的,它就将常建排在第一位,选诗15首,李白第二,选诗13首,而王维也在其后,与常建同榜进士王昌龄更是排在倒数第二。

常建之所以后来籍籍无名,大约也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少年及第,却始终不得志,仅仅担任过盱眙尉,后来索性来往名胜之间,过着隐居漫游的生活。《唐才子传》也不无感慨地写道:

高才无贵士。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鲍照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

其实,人生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哪怕是在封建社会,也并不是位高权重就过得如何幸福。只有隐居山林的常建,才会吟唱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样的空灵之句,才体会到“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的意境。除此之外,他还有一首《仙谷遇毛女意知是秦宫人》也是千古名作:

溪口水石浅,泠泠明药丛。入溪双峰峻,松栝疏幽风。垂岭枝袅袅,翳泉花濛濛。夤缘斋人目,路尽心弥通。盘石横阳崖,前流殊未穷。回潭清云影,瀰漫长天空。

水边一神女,千岁为玉童。羽毛经汉代,珠翠逃秦宫。目觌神已寓,鹤飞言未终。祈君青云秘,愿谒黄仙翁。尝以耕玉田,龙鸣西顶中。金梯与天接,几日来相逢。

这首五言古诗明显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小珏对其进行了排版处理。前半部分,是写仙谷的景色。作者不吝笔墨,渲染出了一个清净脱俗、淡雅舒致的场景,不仅是为仙女的悠闲生活埋下伏笔,更流露出诗人心向往之的感情倾向。常建反复使用别人忌讳的叠词,不仅没有丝毫的冗余拖沓,更是为仙谷蒙上了神秘的青烟。

下半部分钟,诗人写道自己遇到了一位仙女,并讲述了她的经历。其实,在《唐才子传》中也记述了常建经常向人提及自己“尝采药于仙谷中,遇一女子,遍体毛绿,自言是秦时宫人,亡入山来食松叶,遂不饥寒。因授建微旨,所养非常”。

诗人表达对于求仙问道的极大热情,愿意放弃人间的珠玉,追随而去的决心。仙路渺茫而坎坷,明显比仕途更为莫测,但诗人却如同下定了决心一般,仍然执意前往,无怨无悔。

说到底,这其实是一首仙游诗。在唐朝由于道教思想的盛行,此类题材的诗歌并不在少数,李白等人都有所涉猎。客观来说,仙游诗的思想价值并不高,尤其是常建的这首《仙谷遇毛女意知是秦宫人》,还夹杂着不可思议的传奇故事,更是不应该如此出名。

然而,它的思想性不在于字里行间,而是在于诗人的言外之意。诗中反复赞美仙谷之美,其实就是对于俗世的厌恶,反复推崇仙人仙路,实际上是对于尔虞我诈的官场仕途的猛烈抨击。仙谷遇仙女,自然是不可能的,但作者就是以此来表达了自己与名利场决裂的态度。

其实,通体长着绿毛的仙女,是出自《列女传》和《续搜神记》等书籍中的“绿毛仙女”的典故。云游四海的常建,一定是听说过类似的故事,才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为这首诗提供了绝佳的素材,完成了自己的传世之作。如果我们纠结于是否真的遇到仙女,是否真的存在绿毛仙女,那就未免落于下乘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