驸马与公主的合葬墓中,出土了最珍贵的文物,顶级工艺惊艳世界
目前,南京博物馆拥有各类藏品43万余件(套),其中瓷器类有20多万件,占据了半壁江山。在这么多瓷器之中,还有不少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但如果说哪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宝,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候选者之一。
它的出身就很不平凡,在1957年,南京市在城市建设中,在江宁县东善桥响龙山上,发现了一座明朝墓葬。当时,那里本来就是一个土包,还被当地人称为“娘娘坟”。结果,考古发现,这是明代洪武朝驸马都尉宋琥和安成公主的合葬墓。墓内文物出土不多,仅仅只有47件,但这件岁寒三友纹梅瓶足以惊艳世界。
要说明这件梅瓶的珍贵之处,我们首先要讲讲釉里红瓷。它的制作工艺,和我们所熟悉的青花瓷其实是差不多的。但是,青花瓷的纹饰,主要是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绘制的,而釉里红瓷的纹饰,用的却是氧化铜。都说青花瓷的制作不易,其实釉里红瓷才真的是极其难得。
当工匠们在胎上绘制好图案之后,再涂上透明釉,然后需要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说起来容易,但是要知道,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温度太高,铜离子会挥发逃逸,导致图案无法成形;温度太低,铜离子没有充分激活,颜色就会发黑,根本达不到红色的效果。釉里红瓷是在1300℃烧制而成的,而这个温差在10℃左右。古代没有温控手段,这个火候的把握,完全靠熟练窑工的个人感觉,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也就是如此,在元代就出现的釉里红瓷,因为成品率极低,流传下来的可谓风毛菱角。元釉里红瓷,别说成品,就是瓷片也很难见到。但是,到了洪武朝,这种工艺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现存数量来看,要比青花瓷多,虽然早期的作品仍然呈现黑红色,不够鲜红,但历经洪武朝的坚持不懈努力,在永乐宣德时期大放光彩,鲜艳程度如同宝石一般。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便是明朝洪武年间的釉里红瓷精品。它高为41.7公分,造型十分优美流畅,完美无缺。它的图案岁寒三友,则是松树、绿竹、梅花这三种植物,它们本身就是冬季耐寒品种,历来象征着高洁不屈的人格,也为古人所钟爱。
在岁寒三友的主体图案之外,这件梅瓶还运用了大量的湖石、山茶、芭蕉称托,并辅之以如意纹、卷草纹、缠枝菊花、海水、变体仰莲这五种常见纹饰,在素白的细腻的坯体之中,显得既淡雅又华贵。整体看来,它繁而不杂,多而不乱,清净雅致,别具匠心。
另外,给这件瓷器作品加分的是,它的完整程度是独一无二的。由于瓷器的特殊性,带盖的比不带盖的要少得多,而且价值也普遍高得多。在目前已经发现的釉里红瓷中,带盖的仅此一件。从这点来说,它已经足够秒杀同类文物了。它的瓶盖主题也是精心安排的,图案为红地白花,满绘牡丹,这代表着富贵人家,与公主驸马的身份是极为吻合的。
其实,如果按照审美的角度上来说,这件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还是略有瑕疵的。那就是它的釉里红的釉色并不算理想,还有些发黑,呈现出黑红的状态。这当然比不上永乐宣德,甚至清朝康、雍、乾时期釉里红的鲜美程度,但也体现了釉里红的发展历程,正是这个缺陷,还原了这种瓷器珍品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