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令人赞不绝口,很多人却与另一种类混淆

我们现在去首都博物馆参观的时候,会发现馆藏精品文物之中,有一件青铜器非常醒目。它叫做伯矩鬲,1974年在北京琉璃河251号墓出土。这件青铜鬲非常精美,上上下下的鬲身上铸造了大大小小7个牛头。鬲颈部装饰着一圈夔纹,细致工整,整个青铜鬲看起来庄重大气,而鬲盖内及颈部都刻有一模一样的15字铭文:

在戊辰匽侯易伯矩贝用乍父戊■彝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复杂,是指在戊辰日,燕侯赏赐给伯矩一些钱,而伯矩就用这些钱制作了这件青铜鬲,用来纪念自己的父亲。

可是,对文物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会对小珏的这番描述以及图片感到非常困惑:这不是一件青铜鼎吗?怎么叫做鬲?鬲又是什么东西,有些什么作用?

其实,这就牵涉到鬲和鼎的区别了。鼎原本是最常见的古代食具,一般为三足圆鼎或者四足方鼎两种形式,可以往里面放水和肉类,下面则点着柴火加热。在中国的青铜时代,鼎成为了最为重要的礼器,甚至与使用者地位挂钩。

那什么是鬲,很长时间以来,学者都将它列为鼎的一种,并从中分出来。比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鬲,鼎属也。象腹交文,三足。”这说明,他认为鬲是从鼎中分出来的,但根据描述,似乎和鼎也没有什么区别。《尔雅·释器》则说:“鼎款足者谓之鬲。”所谓“款足”,郭璞已经给我们的注释:曲脚也。

也就是说,郭璞认为曲脚是鬲与鼎的区别。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正确,犍为舍人就指出“鼎足相去疏阔日鬲。”这也是《汉书·郊祀志》中提到的“鼎空足日鬲”。这是说,鼎与鬲的重要区别是,鼎足是实心的,鬲足则是空心的。

所以,我们看到的鼎足大多是又高又细,而鬲足却是又粗又壮的。从美观上来说鼎足很好看,但使用上来说,鬲足却更实用。这是因为在煮东西的过程中,鼎的足被烧红,热量白白浪费了,而鬲足则可以将热量直接传到到中间的热水之中,加热食物,效率更高。

因此,鼎多用来贵族之间宴请,主要用来煮大块的肉,甚至连整头牛羊都可以塞进去。我们见到的鼎,就有规模巨大的。鬲则是小户人家用来煮粥为主,一般都不会太大,体型相差无几。只不过鬲也有一个坏处,那就是鬲足中间的食物残渣特别难以清理。

这个缺点在食物相对匮乏的古代,被无限放大,所以到了春秋时期,鬲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在出土的文物之中,鬲是相对较少的。

另外,鬲与鼎在上部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鬲的口沿,往往是做成侈口。所谓侈口就是指口沿外倾,而鼎口则是直边的。没有哪本书专门讲述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小珏猜测,这还是因为用途不同。鬲用来煮粥,侈口容易倾泻食物,鼎是煮大块的肉所以鼎口没有必要做成这个形状。

本文是借首都博物馆著名文物伯矩鬲来探讨鬲与鼎的区别。看起来任务完成得差不多了,但实际上,智慧的古代先祖给我们出了很多难题。因为他们为了兼顾两者的功能,有些鼎做成与鬲差不多的样子,又有些鬲做成和鼎差不多的方式。这就是被称为鬲鼎的文物,又称为分档鼎,它的判定就相对复杂一些,我们有机会再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