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一生万物,道在其心不在其行,顿悟后方知世间真谛
《道德经》是大家非常喜爱的一本著作,其中包含了天地之道,还有深奥的哲学知识。如今很多人都以此作为必读的书本,以此来重新的解读生活,重新悟道。
今天就为大家带来第十四章”执古御今“的解读,《道德经》:一生万物,道在其心不在其行,顿悟后方知世间真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释义:看不见无色无形叫夷;听不到寂静无声地叫希;摸不到无质无实的叫微。这三者无法刨根问底细致分别,他们原本就浑然为一。它外显的部分并不明亮,隐含的部分也不晦暗,它无开端无尽头,延绵不绝,无法明确的表述,只好归结为超物质的存在,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固体的形象,若有若无得惚恍。
迎接它却看不见它的开头,追随它却看不见它的末尾。遵循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当前的一切,能认识最早的本始,这便叫做大道的规律。
一就是道,它包含来道的两种相互联系的内涵:即物质世界的实质,和物质世界变化的普遍规律。道虚无缥缈不可感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确实存。
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掌握这种自然规律便掌握了具体事务的根本。道并非普通意义的物,而是形体不可见的物。
老子先是用世界的一切概念对道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可见道何其深微奥秘。
道的普遍规律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圣人能够掌握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驾驭现实存在,就是因为他悟了道。
道具有模糊性,抽象性,本质性,无限性与非具象性,以及灵活性,活性,非僵硬性,终极性,至上性,普泛性还有实用性。使人联想到星云、恒星爆炸、黑洞空间与时间的无穷大等等。
老子找到的不是人格神或神格人,不是玉皇大帝也不是图腾,而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成、无往不利的大道。
老子强调大道的无形,无声,无恒,无迹,无物,极可能是在避免其庸俗化,偏执化,简易化和具体化。
大道一旦具体化,就难免变成仁爱、谦逊、聪明、礼貌等庸俗化的具体表现。过于形式主义的计谋,处事奇术反而丧失了大道的恢宏与渊博品质。
高深莫测的变化之道。对于一个人来说顺应大道就要使自己变成变化无方,不可预测的。我们不能停止改变,唯有如此生命才能成为一种令自己愉悦的过程。
三国时期孙权刘备共同抗曹时,周瑜已经调兵遣将,安排好了一切,就等着跟曹操决一雌雄。可他突然想到欲用火攻必须的东风,可近日风平浪静,于是因此着急生病。
诸葛亮听闻后前去探访与他,更已猜出其心中所想,于是让他筑台焚香,自己三日后巧借东风帮助他。周瑜听到后大喜,便命人将诸葛亮所说的一切照办。等到三日之后,果然东南风起,周瑜趁机大败曹操,更是佩服诸葛亮,同时也更加记恨诸葛亮,最后数次与之争个高下,结果被对方三气而亡。
其实哪有什么呼风唤雨,无非是诸葛亮比周瑜更加精通天文之道,了解自然规律,算出了三日后必有大风从东南而起,所以故弄玄虚的骗过周瑜,好让自己得以脱身罢了。
所以道虽高深奥妙,可人都是经一事,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交往、磨练中出来的知识和经验。若离开了现实的人与事,一切都是空谈,便无智慧可言。所以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悟道,更要留意身边的各项事物,它们都是成就你的美丽风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