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那些“发热”产品

□胡立彪

天气转冷,市场上不少号称可以“发热”的保暖产品销售渐旺。但业内专家提醒,一些“发热”产品名不副实,所谓的“高科技”“黑科技”多只是宣传噱头,选购要慎重。

事实上,市场上打“发热”牌的产品很早就有,这些产品中的确有一些可以发热。此类产品是在服装中加入发热元器件,利用移动电源为其提供电能,并将电能转换成热能。比如,苏州一家公司推出一款超薄碳纳米管服装加热产品,以碳纳米管加热膜作为加热元件,通过远红外辐射加热,可以实现快速升温。此类“发热”产品由于有热能来源,且真正能够做到升温保暖,所以还算比较靠谱,只是购买使用时要注意防漏电、防过温等问题。

还有一类发热产品,它们不需要提供额外的热源或进行加热操作,而是依靠自身所含化学物质进行化学反应放热。这类产品中所含的放热物质一般是电气石或一些特殊的纤维,它们能够吸水放热,或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后放热。比如,市场上出售的一些自发热鞋垫、自发热毛毯等。此类产品虽能实现自发热,但由于化学反应受一定的条件限制,存在发热不均衡、使用时间短等缺点,在实际应用中也容易引发低温烫伤、皮肤过敏、发热粉泄露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前述两种产品应有场景较少,市场占有率较低。目前,发热产品市场的主流,是使用一些高效保温材料(多声称“自发热”材料)的产品。但这类产品问题最多。上海一位纺织鞋服品牌管理专家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市面上那些用所谓“发热纤维”等新型材料制成的“自发热”服装产品,能做到的其实只是保温,算不上真正的自发热。从科学角度看,纺织纤维发热需要外来能量,没有能量而自发热是违背物理学原理的。不管是什么样的材质,通过吸湿都可以发热,纤维吸湿发热机理是当纤维吸收水分时,纤维分子中的亲水基团与水分子结合,水分子的动能降低,同时转换为热能释放出来。这是“保暖的效果多与少,而不是纤维自身能不能发热”。

前两类产品虽说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但就功效而言,还能称得上“发热”产品,而第三类产品依托的基本原理是保温,却给自己贴上“自发热”的高科技标签,这种宣传就有问题了。还有商家走得更远,为达忽悠目的,采取更危险的手段:在产品中加入辣椒碱。近日,有媒体记者在市场上购买了一些号称利用磁能技术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发热效果的护膝、护肩、护腰等产品,送到权威机构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这些产品中都添加了合成辣椒碱。专家表示,辣椒碱并不会发热,但它接触人体皮肤后,会让人产生一种火辣辣的刺激感,误以为有发热效果。而合成辣椒碱多含有酚类化合物,这是一种中等强度的化学毒物,对人体有害,因此国家规定辣椒碱不能用于衣物中。

与其他功能服装存在一些乱象一样,发热产品市场出现夸大宣传、概念炒作等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目前还缺少专门针对该产品的标准法规。缺少标准,监管部门就无法对相关服装产品进行检测,即使明知企业对产品功能的宣传存在忽悠成分,也因缺少执法依据而难以对其进行惩处。显然,要保护消费者权益不受损害,规范市场发展,除了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理性消费,关键是要尽快完善法规标准,划定市场红线,让企业不敢触碰。

作者:胡立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质量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