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冷了一上午的北京城,下午见了太阳。走过了20年的都市报,如今遭遇寒冬。有业内人士形容为这是一场“最后的欢聚”,大家都在相互安慰,老总在面对新媒体冲击显得少了些底气;微信用户“有意思”则表示,“观点都很对,方法都没有”。正如电影《后会无期》里苏米所讲,“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确,媒体遇到困境以来,有关媒体转型与融合的声音大行其道,大家的“三观”都很正确,可是业界亟需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尚无人能附和。所以,业界只好摸着石头过河,慢慢探索。在尝试新媒体的道路上,各家媒体无非是建立全媒体记者团队,开发和强化“两微一端”,坚持内容为王,但整体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成功而又可复制的榜样还没有出现。在业界最需要指导与帮助的时候,学界再一次缺席。早前跟我大学时候新闻系老师聊天,她说现在学界十分盛行媒体融合,但究竟怎么融合,大家都不清楚。现在的困境,一言以蔽之,旧有的模式死掉了,更新的模式还没成型。近期在武汉举办的2015新媒体大会上,微投资本公司董事长蔡伟通过技术论证,预测都市报撑不了24个月。记者站(ID:jizhezhan)第一时间获取讲话原文并发布,受到业内更多关注。同样是坚持内容为王,缘何28位报社老总的发言受到“吐槽”,而高韵斐的讲话有人追捧?因为高韵斐讲道出了上海报业转型的方法论,不仅仅是大道理。其实,“内容为王”这个命题从一开始并不属于传统纸媒。据百度百科介绍,内容为王是随着互联网网站建设根生出来的专业名词,其提出者维亚康姆公司总裁雷石东这样阐述“内容为王”——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自晚报、都市报兴,大量的原创内容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石,到达顶峰之后,报社开始涉足非报产业,当纸媒很难赚钱时,报社多采用以产养报、以报促产的模式。然而,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当道以来,报纸沦落进入加速通道,近乎大势已去、气数将尽。但问题并非出在内容本身,纸媒还在呼号“内容为王”,难免有点驴唇不对马嘴。于是,不少对传统纸媒持悲观态度的业内人士表示:渠道才为王。实际上,渠道为王也不能完全站住脚,输油量再大的石油管道架在贫瘠的油田里毛用没有。正是因此,诸多报社老总坚信“内容”是其手中的王牌。但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称王,关键要看什么样的内容,有价值的内容才有资格称王,新京报、财新等媒体这样说能让人信服;但是满版大广告,八成左右内容非原创的纸媒,再喊内容为王就有点不合适了吧。不知道怎么转型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不愿转、不敢转。
高韵斐把当下的转型比作一场革命,最难的不是开头,也不是最后,而是在爬坡的当中。也许上报已经在爬坡了,但对更多的媒体来说,革命最难的就是开头。
革命意味着革自己的命,20年的既得利益架构可能一朝被打破,在没有“出头鸟”可借鉴的模式之前,既得利益者的风险偏好是比较低的,这符合人性。不敢当先驱,因为怕做“先烈”。甚至有媒体观察者认为,虽然纸媒停刊已屡见不鲜,但是死得还不够多,报纸退出机制应该引起重视了。自2005年12月1日《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之日起,报纸的退出问题终于在中国摆上了台面。这项规定将报纸退出列入条款,试图通过一个长效机制解决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从而改变报刊业“只生不死”或“死不了,活不好”的状况。
在中国,报纸退出存在两大疑难,即人和钱的问题。因为报社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员工流动性不大,一旦所在报纸退出,牵扯到对员工的安置问题。
郑宇丹、梁柳湘在《中国报业》撰文称,“出台这项规定时,正逢报业发展的鼎盛期,报号还属于稀缺资源。然而,还没等改革理出头绪,报业的生存环境已急转直下。回顾这些年消失的部分报纸,它们的退出原因多种多样,体现出中国当下的报纸退出机制事出多头。”不愿转、不敢转虽然符合人性,但与所谓的新闻理想不符,真正有新闻理想的人不应该坚守着那张纸卖情怀。这是一个最坏的时刻,这是一个召唤英雄的时刻。历数过往,英雄不在抱团取暖的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