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玩短视频的萝莉妹子,抓住的都是工科男的心!

撰文/岳轻

仅从第一印象上,根本无法想象这个带着婴儿肥的90后女生已经是短视频创业的老手了。

2015年,齐蕾以员工的身份加入了蒜泥科技,一家从事3D打印服务及机器人研发的高科技公司。一个偶然的机会下,齐蕾前往深圳参与全球性的创客嘉年华。

正是在这场活动中,让她看到了国内顶尖的创客科技,受到了很大感染,也让齐蕾萌发出一个想法:将创客精神发扬光大,把黑科技通过现代传播的手段展现给科技爱好者们。

2015年末,短视频领域开始展现出风口潜质,齐蕾带着她的团队应势成立了“makerbeta超能实验室”。选取电影、游戏、动漫及生活场景中的创意和脑洞为话题,采用脱口秀的方式,教大家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制作各种有趣、酷炫的作品。

1.屡败屡战的尝试

现实远没有理想丰满。

等到真正执行的时候,齐蕾和她的团队才发现,“展示创客作品,科普国内外黑科技”这一定位,因为趣味性较低,很难在五光十色的短视频领域中出彩。

无奈之下,团队做了一个决定:由CTO谢雯雯客串主播,打造一个“工科女学霸”设定的网红,终于取得了从零至一的突破。

但显然,在那个短视频野蛮生长的时代,“工科女学霸”的吸引力,远不如“肤白貌美大长腿”的传统网红吸睛。在尝试过多个人设、均以失败告终后,齐蕾和团队决定试试水,引入一个传统网红出镜。

这一决策在甫一开始就被立即叫停。最令团队尴尬的是,他们忘了这种极客范儿的节目中,科技信息量多且密集,非专业背景人员根本连稿子都看不懂,更别说出镜制作了。

“自暴自弃”之下,团队决定以两个人设为中心,即“技术宅”和“工科女”,以专业和脑洞,来慢慢运营品牌。

2.与头条的一拍即合

对齐蕾和她的团队来说,这个时候的makerbeta所面临的问题远不止此:由于公司地处西安,互联网基因很少甚至没有,他们所能做到的市场工作十分有限,在渠道和受众两个层面上的限制远超想象。

改变的节点,是同行一句无心的建议,给了齐蕾很大启发:与其在内容上一门心思钻牛角尖,不如寻找到一个可以借力的平台,将内容分发到真正匹配的受众手中。

考虑到这一点后,在2016年2月,齐蕾和曾在北京打拼过的联合创始人洪媛纳从古长安赶赴四九城,把所有内容平台接触了一圈。

接触各大平台的同时,齐蕾也在观察每个平台的不同定位与属性。当发现头条号是基于算法机制、不同于其他平台的人工推荐时,她觉得机会来了。

事实上,头条号的独特推荐机制,对于初期开始做内容的创业者们是很大利好,大幅度缩减了从零到一的过程。而在接触过程中,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今日头条也不加掩饰的表露出对优质内容的渴望,态度很是积极,并且将其纳入“千人万元”计划。

3. 站在风口上

不出意外的,“makerbeta”在头条上红了。

事后齐蕾曾分析过,“虽然头条上的用户更多关注生活领域,科技diy也是非常小众的内容。但我们很清楚,不论多么小众的内容,最终还是希望获得大众认同。因此,我们在内容的创作上有三个原则,有趣、有货、有脑洞,即便是对diy不感兴趣的用户,也可以在视频中看到有趣好玩的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受到关注的原因。”

2017年,“makerbeta”上传的“牛人把自己改装成一辆五菱宏光,10秒飙出一公里,逆天的节奏!”,在全网获得180万播放量,并成功入围年度金秒奖。彼时,他们已经在头条号上累积了17万粉丝。

节目的爆红为齐蕾团队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并且整个团队先后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二等奖、陕西创翼大赛银翼奖、西安市创业大赛奖等。2017年中,“MakerBeta超能实验室”团队还参加了央视《出彩中国人》的录制,成为节目历史上唯一的创客参赛者。

借此,MakerBeta获得了很高的流量扶持与关注度,并开始频繁见诸报端和网络。但当时的头条号平台并未对外公开过算法。齐蕾和团队也发现,不论如何拆解,始终无法准确掌握其筛选标准。这也意味着,想要制作爆款,除了保持内容质量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平台受众。

与诸多头条号主一样,齐蕾和团队开始在标题上狠下功夫,甚至成了团队的日常:制作完一期节目后,大家各自起一个标题,并互相打赌。除此之外,还会有人去查标题里的关键词热度,如果不高就立即更换。或者去查阅关联内容播放量很高的标题,模仿着取一个。

4.诗和远方

现而今,makerbeta单期视频在全网的播放量已经可以稳定在六位数,可以拿到足以养活团队的流量分成。作为CEO,齐蕾还得考虑未来的变现之路。

第一个想到的仍是广告,在齐蕾看来,makerbeta的受众几乎都是年轻男生,定位非常精准。而这部分用户,对于很多主打男性品牌的广告主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齐蕾认为makerbeta还有一个异于其他创作团队的优势,那就是每期视频所做的成品都有商业价值。早在2016年时,一档综艺节目就曾向makerbeta预定过三个空气炮,用于节目中的嘉宾游戏环节。之后也有节目组与团队进行过接洽,商谈如何开发更有脑洞、更好玩的道具。

远离北京的互联网生态环境,让makerbeta少了一些“浮夸”,看起来似乎更接地气儿。对于“流量——电商”这一典型的变现之路,齐蕾也只表明“会去尝试,但目前还不太会去考虑。”“盈利模式很重要,但踏实把内容做好更重要。”

但远离北京也不免带来了地理位置上的缺失,特别是在市场上运营和渠道拓展上,齐蕾免不了三天两头的往北京跑。在第一次接触齐蕾时,她便主动表达歉意,想把访谈时间向后推一推,“明后天还要去参加另外两场活动,来一趟北京不容易,争取把事情全干了。”

齐蕾和团队决策层不是没想过搬家,但权衡再三之后仍坚守西安。在他们看来,小团队在二线城市的最大红利,就是“人熟地也熟”,人员成本、商务资源都是巨大优势。但北京的市场前瞻性同样无法忽视,“我们打算将市场运营团队的一部分人搬到北京,现在已经入住了头条号创作空间。”

谈及创业以来的种种,给自诩伪“伪文艺青年”的齐蕾最大的感触就是,当makerbeta有了一定成绩后,有些粉丝会来西安找他们,给他们带来礼物。让齐蕾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个高二的男孩,看到他们视频后获得了灵感,并与他们一起制作了走路发电宝,还拿到了专利。

“这个真正让我感受到了我们的价值。”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