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思想一周精选 | 宁高宁:国际化必须是思维方式的国际化

  • 作者: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宁高宁(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集团董事长):

国际化必须是思维方式的国际化

我们首先应该摆脱一个思维惯式,那就是认为到了国外才是国际化。实际上,国际化在当今已经不是地域的概念了。今天,国际化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海外并购和走出去的范畴。国际化不是我们的选择,我们即使不选择国际化,国际化也已来到了我们家门口。

过去,企业将国际化作为一个战略来看待:认为自己原本是国内的企业,现在要去国外经营了,就说是制定了一个新的战略。而如今,真正的国际化思维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躲也躲不开。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业务看一遍,今天我们的业务只要在国际上没有地位的,在国内一定没有地位;在国内有地位的,在国际上也一定有地位。

中国人走出去经营的很少,大量的企业只是走出去做投资。那我所说的经营是什么?比如,到国外买一片加油站,在那里有雇员、有运营、有销售、有品牌、有完整的业务。这样的海外经营,中国人做的不太多。

一个企业真正的国际化是随着民族的国际化往前走的。全中国人民都在看美国的篮球比赛、看美国的大片,这让中国某个企业在美国变成影响力很大的品牌就不太可能。为什么?因为美国在文化上不接受我们。举例来说,就像一个埃塞俄比亚的公司突然来中国卖电脑,就算产品再好,我们也不服他,因为人们还未接受它的文化。

所以,如果我们的民族不强盛,文化不强势,那么企业的国际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长远。

我记得,联想刚买了IBM电脑业务的时候,杨元庆说他们把业务搬到美国北卡了。我问他为什么不搬到甘肃这样的地方,便于降低成本。他说,他们所面临的真正难处是中国人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不够,因此IBM品牌变成了Lenovo以后,就会面临来自世界的质疑和压力。

因此,企业的国际化,第一步就是要把公司变成一个具有国际化思维的公司,有对国际化市场的认识、对国际化经营方式的认识。并不是某个人被派到美国工作,这就是国际化了。

真正的国际化经营方式应该是整个团队被灌输过、培训过、熏陶过、洗礼过,首先要搞清楚国际化经营是什么样的模式、什么样的思路、什么样的理念。

如果一个企业不是按照国际化标准来开展经营,那么一切都是空谈,哪怕我们到国外并购了资产回来,没有这样的标准,也不能真正实现国际化,一定会失败。

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

企业应该成为社会、股东、员工的利益共享平台

股东利益只是企业目的一个方面,企业的目的应包含社会进步、股东回报和员工幸福三个方面的内容。

企业应该成为社会、股东、员工的利益共享平台,这是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公司是社会的,股东权利应有限度。股东可以通过分红和买卖股票而获利,也可以通过股东会行使相应权利,但公司并不属于股东。

从经营责任来看,公司中的董事一经派出,就应该为公司负责,对公司担负无限责任。但现在一些规定中明确要求董事要对股东负责,这是片面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要求董事对公司负责,只有这样,公司才不会被股东操纵,才会成为真正的法人主体。

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幸福应该是企业的目的之一,员工的利益在公司的目标序列中应处于相对优先的位置,理应得到充分保护。企业也只有在让员工充分受益后,才能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走向繁荣昌盛。

实际上,建设共享平台已经成为今天优秀企业的自觉选择。在国有企业机制改革中,要深刻理解共享理念的深层次意义,积极引入共享机制,应该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员工人力资本参与利润分配统一起来,大力推行员工持股和员工分红计划,建立员工利益和企业效益之间更加紧密的关系,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段永平(知名投资人):

所谓的性价比,都是给自己找借口

问:现在手机(企业)有两种模式,一是小米这种先圈用户,再通过其他方式变现;二是苹果这样,靠产品本身赚钱。哪种好?

段永平:首先,圈客户的角度,苹果比小米厉害;其次,长远来看,没有什么企业是靠便宜赚钱的。性价比,都是给自己找借口。一定要把重心聚焦在用户上,也不是我们非要做高端还是低端,只是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了,满足了一部分人群的需求。即使苹果,也没有满足所有人。

我们早年经常提性价比,直到我有一次跟一个中国通的日本人谈合作说到我们的产品性价比高时,对方很困惑地问道,什么是性价比,是“sex-price” ratio吗?我当时就愣了一下,觉得日本人的词典里似乎是没有性价比这个东西的,之后又花了很久才悟到,“性价比”实际上就是性能不够好的借口啊。我希望我们公司不会再在任何地方使用这个词了。

问:这么多手机公司,为什么苹果最成功?

段永平:苹果很难得,focus(聚焦)在自己做的事情上。苹果有利润之上的追求,就是做最好的产品。苹果文化的强度很强,有严格的“Stop Doing List”,一定要满足用户,一定做最好的产品。我们不和苹果比,因为1000个功能里面,有一些比苹果强,说明不了什么。就像CBA篮球打不过NBA,说我们会功夫,不是扯嘛。

问:为什么说“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

段永平:所有的高手都是敢为天下后的,只是做的比别人更好。我们公司成功不是偶然的, 坚持自己的“Stop Doing List”,筛合伙人,筛供货商,慢慢地就会攒下好圈子,长期来看很有价值。敢为天下后,指的是产品类别,是因为你猜市场的需求往往很难,但是别人已经把需求明确了,你去满足这个需求,就更确定。(“敢为天下后”指产品类别,“后中争先”指的是做好产品的能力。或者说,“敢为天下后”指的是“做对的事情”,后中争先指的是“把事情做对”的能力。)

傅盛(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个把自己从中心地位不断地给“去中心化”的过程

读完教授的书(指迈克斯·泰格马克的《生命3.0》)我就想起了中国的一个词,叫“沧海一粟”。

其实人类在整个的生命进化当中,就是沧海一粟。而且我们从来没想过我们会出现在这里,我觉得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是一个把自己从中心地位不断地给“去中心化”的过程。

最早我们认为我们是神的继承人,是上帝造出来的,后来慢慢发现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也都承认我们是从猩猩变过来的。

所以,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说,我认为人类作为一个生命形式是肯定会被超越的,我们今天之所以在这里实际上是一个环境的产物,是环境不断地变化才使得生命往复杂在变化。

其实就跟讲卵生和胎生一样,胎生是在几百万年,或者是几千万年我们形成的这种能力,但在今天的社会里,这种能力其实未必是我们真的需要的。我们作为地球的一员,我也看过《黑客帝国》,其中有一句话让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人类才是病毒”。

因为我们对能量的消耗、环境的消耗,在我们这种生命形式下其实是非常严重的。

从技术观点上来说,我个人不太认为今天的AI就是深度学习这项技术,有机会真正的变成一个超越人的技术。比如说像埃隆马斯克现在做的“脑机交互”,让人脑和AI发生更直接的、相互的交互,使得我们整个生命再上一个档次,可能是看得到的更有效的路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