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二)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6题。

游龙门奉先寺[1]

杜甫

已从招提[2]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3],月林散清影。

天窥象纬[4]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注释:【1】龙门奉先寺:龙门即龙门山;奉先寺,龙门石窟之一。此诗为杜甫25岁时游历之作。(注意注释中给的信息,大家都了解杜甫一生的几个阶段)

【2】招提:梵语,指僧人。【3】虚籁:风声。【4】象纬:天上星辰错列,如经纬一般。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游寺,二句承上写住寺,中间两联承前详写夜景,七句转到清晨钟声,八句结于心有省悟:起承转结,构思精巧。

B.诗人夜宿奉先寺,山谷里的阵阵风声,月下树林飘动摇曳的清影,夜幕上恰似经纬的星辰,无不渲染出环境的虚静高寒。

C.作为杜集开篇第一首诗,有人评价“不用禅语而得禅理”,这正是诗人佛家精神的反映,也代表了杜诗的基本思想倾向。(杜甫不是王维,杜甫的儒家观念根深蒂固。)

D.诗中的青年杜甫虽不是佛教徒,但对佛教思想也有深刻领悟,唐代文化兼容并包,读书人广泛受到多种文化观念的影响。(这个选项的知识是高中生应该知道的)

15. 下列诗句没有表现禅意佛理的一项是(3分)

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B.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

C. 阴阶明片雪,寒竹响空廊。寂灭应为乐,尘心徒自伤。(钱起《哭空寂寺玄上人》

D. 山光悦鸟性,潭影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同学们,记不记得我给你们强调过,这道题一定要注意所选诗句的关键词以及后面的作者和题目。

16.本诗中间四句用词精妙,手法高超,请结合诗境,作简要赏析。(6分)

解析:首先要读清题干,要赏析的是“用词”和“手法”,所以应该有两个方面,要分开答。按照赏析题的答题步骤即可。

参考答案:

(1)本诗第二联“阴壑生虚籁”巧用反衬的手法,(手法)幽深的山谷里响起了阵阵风声,(解释)静中有动,以声衬静,渲染出安谧虚静之境,令人忘却尘世纷扰喧嚣,心灵得以净化。(效果)(2)第三联用词精妙,尤其是动词,极富有表现力。如“天窥象纬逼”,诗人昂首夜空,星辰错列如纬,仿佛迎面逼近而来。着一“逼”字,既明写星辰近似可攀,又暗示寺庙居处之高。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①杜甫晚年在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的境遇下写出许多内涵丰厚的佳作。比如《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

②《游龙门奉先寺》中“月林散清影”一句写的是月夜之景。《岳阳楼记》中也有关于月的描写:“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

③“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相比杜甫诗的现实主义风格,李白的诗则具浪漫主义色彩。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             。”

④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还包含着抒情说理的成分。比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其孰能讥之乎?”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长毋相忘

①我有一个学生,她先到澳洲,后到英国,如今暂时栖泊在加拿大。飘泊的成果是英语说得像流水一样畅快,举止温柔舒曼,很有些欧美气味。可是这些年,总是会在假日里到唐人街去买些字帖、笔墨。她的才华并不在把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

②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长毋相忘”。这是怎样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啊!

  ③有时我总是想,一个人的信念被遏止,譬如不让我纵笔泼墨,沉醉于这千年的回声里,日子将是何等昏暗。有时候出长差,宾馆舒适的环境只能看看电视,我明显地感到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这使我生出几许恐慌来。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上文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子放牧心灵。于是时间一长,心绪就纷乱,惶惶然急着赶回,步入书斋,倒上一缸子墨汁,拈起那杆已经枯干多日的羊毫,痛快淋漓地埋头狂写,不知今夕何夕。

人是很需要有一种牵挂的,并且要用精神浇灌使之精湛和持久。从一些过往的人事中,看多了模模糊糊的剪影,时而宦海沉浮时而艺苑张帜,这种嗜好的游移性是越来越频仍了。转眼春风化为秋月,才知凡是触及过的仅得皮毛之相。有一段时间我感悟《论语》,一直很回味孔夫子在穷困潦倒的日子里矢志传经布道的执着。孔夫子毕竟是凡人,根本想不到以后会受封圣人。凡人有踌躇满志时,也就有心如死灰时。孔夫子有时也哀叹吾道衰也,有时也恨恨地骂,好像真的就甩手了之,其实只是说说而已。现在,很多人看到了萦绕在孔庙上空的光环,却看不见孔夫子当年的持守。

⑤在都市,每到周末,总会看到不少家长载着小孩,背着琴袋、画夹,提着笔墨、颜料,去学手艺。而我没有兴致教这些孩童,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我只想循着自己的思路,培养一种兴趣,让其随时日推移而长,顺其自然地延伸,如听松风天籁,如观山光水色。这就是艺术生命的自然律。我听过《击壤歌》,见过那些带着泥巴气味的乡村人,他们该播种时播种,该收割时收割,该耐心等待时则和土地上的植物同在岁月中不急不躁地守望。他们面对好年成不喜,面对坏年成不忧。在他们看来,有了好的光景也必然有不好的年成,五个指头伸直了还不一般齐呢。那么,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去吧。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亲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

⑥再回到艺术的话题上来吧。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古典艺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今人所把握呢?人总是希望一生更多地拥有,只是,不经磨难而拥有,则多半易逝。有几次我走进北方几家大的书画社,看到了名人之后的丹青,笔墨太平庸了,却在落款处都标明与祖上的亲缘。这是何等的笨拙呢。在我的印象中,父子同嗜一艺,子跃居其父之上的终归是少而又少。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算是走出了其父的影子,而后来的欧阳通之于欧阳询、苏过之于苏轼、米友仁之于米芾,大都在前辈荫庇下讨生活。他们缺乏筚路蓝缕的拓跋精神,屋下架屋床上叠床,大气象萎落成了小格局。

⑦有一些质量充实的生命,要最后离去,不为我们琢磨,真是很难很难。这对于人们追逐时尚的天性来说,未免是一种悖反。时尚的追逐,显然容易多了,这支有声有色的队伍始终是以狂欢的状态行进的。而人,难以破开迷雾飞升。苏东坡活了大半辈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悟出了这个道理。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相对的控制力量被摆脱,那种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会相应地远去,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来。曾经有几次,在偏僻的乡村,我看到了出手不凡的墨迹,贴在破旧的祠堂的柱子上。书写者远离文化中心,远离都市名人,却凭着由衷的喜欢,常常是晚饭毕,扯来几张旧报纸垫着,再放上一张毛边纸,不计新墨宿墨,不择笔尖笔秃,畅畅快快地写去。不知不觉,平平淡淡地萦回着田园牧歌。

那些湿漉漉的古典情绪,期待着梳理和归位,还有些在喧闹的季节里走失了,需要找寻。青年时代的热烈和自信,也掺和着目空古人睥睨古典,似乎古人的笔墨也没有那般神奇。如今我们知道穿过古典的皮表很难,更不消说在古典的内核漫游了。我们为自己找到了理由,爱归咎于外界的诱惑呀,困扰呀,是它们使我们的精神锋芒如此疲软。如果从个体生命来剖析,我只能固执地认为,是元气流失了。人身上原来充足的精气神,漫漫旅程上,这儿滴漏一点,那儿跑冒一点,待用于自己喜爱的古典艺术上,已经力不能穿鲁缟了。养气从来为文人所重,老庄提醒过“万物无足以铙心”,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都在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生理过分的欲求。当时光老人的巨手叩动我中年的心扉时,“删去平生多余事”的念头就转化为渴望。安宁清明中,我觉得自己仿佛坐落在古典的层面上,大量流逝的时光在这里汇聚,隔着老远的距离,可以察觉到古贤人正无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

⑨每晚睡前,我总是取出枕边的一本《汉简书风》细细玩味,让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长久相守,长毋相忘。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          荒疏:因缺乏练习而书写生疏。

B. 这种嗜好的游移性是越来越频仍了    频仍:频繁,连续不断。

C.睥睨古典                          睥睨:斜眼看,厌恶。(睥睨天下,傲视的意思,大家要注意几个用眼光表示态度的词语:侧目、青睐等等)

D. 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      湮没:沉浸,浸润。

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第⑤段写不少家长周末载着小孩去学书画,其用意主要是批评都市人揠苗助长,急功近利,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的现象。(违背的是什么?所有问题的落脚点都要在文章的主旨上。)

B. 文章第⑥段中“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一句赞赏了王献之不攀附祖上亲缘,摆脱父亲影响,肯历磨难,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C. 文章第⑧段引用老庄和孟子的言论,意在强调涵养元气能使人去除生理上过分的欲求,执着于古典情绪的梳理、归位与找寻。

D. 文章第①段以学生喜欢字帖、笔墨中的古典气息开篇,第⑨段以“我”细细玩味《汉简书风》收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0. 请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语句。(5分)

赏析题答题思路:手法——效果——情感

参考答案:

动词运用精妙。运用“赶回”“步”“倒”“拈”“狂写”等一系列词语,细致生动地写出作者急切的心情和由纷乱到痛快淋漓的心绪变化,表达了对书法的痴迷之情。

21. 文章第⑤⑦段都写到了乡村人的生活,其用意有何不同?(6分)

注意:一篇文章当中写的所有内容肯定都是为主旨服务的,如果问写某一事情的作用,无非两个方面:对比和类比。相反的为对比,相似的为类比。

参考答案:

第⑤段写乡村人遵循农事规律,有耐心,不急不躁,与都市人的急于求成形成对比,意在强调应遵循艺术生命的自然律。

 第⑦段写乡村人身处偏僻之地,远离文化中心和都市名人,完全凭着由衷的喜欢,在平淡的生活中畅快书写。与被贬的苏东坡形成类比,意在强调只有远离(摆脱)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才能真切的亲近古典艺术,才能守护精神家园。

22. 本文题目“长毋相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

解释多重含义包含两个方面:对性质的概括描述和对内容的分条说明。

参考答案:

①长毋相忘,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②不要忘记书画中的古典气息、古典意境、古典情绪;

   ③保持着精湛、持久的信念(牵挂),对古典文化及所有厚重文化所蕴含的东西要始终持守,不要游移;

④不要忘记艺术生命的自然律,肯经磨难,有耐心,不急躁;

⑤留住(涵养)精神元气,排除诱惑、干扰元素,在安宁中保持对古典艺术的热爱,沉浸在古典情绪里。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200字。

①在文学作品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也常常是举足轻重的:或揭示社会背景,或推动情节发展,或作为主要人物的有力衬托。请从《红楼梦》《红岩》《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位次要人物,就其中一方面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②封面是书籍的外貌,好的封面一般能以特有的形式(图形、文字及色彩等)把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直观地呈现给读者。如果为《老人与海》《边城》《呐喊》设计封面,你将怎么设计?请任选其中的一部,描述你所设计的封面并说明设计意图。

③有人说,每个人都是有色彩的。请你从孔子、林黛玉、翠翠、田晓霞中选择一人,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他(她),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他(她)的感情。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朱以撒在《长毋相忘》中说:“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近来,文创产品“故宫口红”横空出世并大受追捧,在生活用品里嵌入故宫元素,让故宫着实成了一回“网红”,这一现象又向人们表明:要想亲和,就要亲近。

文化传承中的这种“远离”和“亲近”,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有人曾赞誉,凝视中国,如同欣赏一幅精心创作的画卷,无论是局部还是整体,都有着升腾不屈的气势。而如虹的气势恰恰源于13亿多中国人的生命气息,美丽的画卷正是出自一个个平民英雄手中的画笔。

请以“凝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积极向上,有细节,有描写。

2019届通州区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分析(一)

2019届海淀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一)

2019届海淀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二)

2019届海淀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三)

2018高考语文卷分析(二)

北京市东城区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一)

北京市东城区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二)

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