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赣榆习俗--春联
赣榆习俗--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赣榆民风古朴,民情纯厚。西北部山区及内陆一些乡镇,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古老民间风俗,以古老的方式,表达人们对民族文化之爱,对新生活之爱。赣榆地处苏鲁交界处,与山东的日照、莒南、临沭、接壤处彼此村挨村、地接地,鸡犬之声相闻,人际交往密切,且语言相近,风俗习惯无大差异,这就决定了赣榆历史上受齐鲁文化影响深远,致使赣榆民风的母体为齐鲁文化,但较多的受到淮海、江南文化的影响。南北文化的结合部、融合体,构成了赣榆特有的纯朴民风。
俗话说的好过了腊月二十八,就乱打乱抓,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腊月二十八后就临近年三十了,那时候再买什么就没有什么挑剔的时间了,看什么需要就买,那时候上班的人也不安分了,心里就像小猫挠的一样,就等过年了。
这个,今年就有例证,节前腊月二十七八,猪肉每斤在30元左右,上街买菜的市民基本不讲价钱,买了就走,有几位为了省钱,每天去问价,一气问到大年三十上午,猪肉价格已到40元一斤了。
上班族有时候没有时间买东西,俺可不是,记得小时候到了腊月二十二父亲就开始置办年货了,好吃的那是必须的,像我们小孩不关心那些。我们关心的是鞭炮啦,摔雷啦,地烬(音)啦,还有门神啦、光门前(音)等,春联我家是不用买的,都是父亲自己写的。
记得年前那几天,我们都放了寒假,白天偷偷的在大人买的鞭炮里摘几个小鞭,跑出去和一群小孩东点一个,西点一个,弄的到处鸡飞狗跳的。
到了晚上往往就有村里的乡亲拿几张红纸来找我父亲写春联。
我们也跟着忙活起来,擦桌子,搬板凳,父亲在那裁纸,裁好纸,父亲拿起毛笔沾满墨水在那写,我们帮助压纸,每写完一副,父亲就提着笔在那端详一会,让我们把春联抬到一边,便于墨水晾干。那时的春联也没有什么新意,一般都是“上联:和和顺顺千家乐 下联:月月年年百姓福;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风调雨顺 人寿年丰”等等,每年都是那几句话。像横批都是“欢度春节或家和万事兴”等等这些放之四海皆准之的话,无论是什么运动,都可以贴。
写好春联,来人抓紧递颗烟,点上后就聊起家长里短的,我们也懒得听,就把剩下的红纸裁成小方块,用小字笔在上面写福字,画的手脸都是墨水,最后在父母呵斥下收工睡觉。
记得有年年三十中午,许多人家都开始放鞭炮了,俺我们地方的风俗,是要贴完对联、光门前、压门条后、福字后开始放鞭炮再开始吃饭的。有个乡亲手拿红纸找我父亲写对联,我父亲说“你家不是有人帮你写了吗?”那人答“被我父亲撕碎了”原来啊那人的父亲名字叫“世福”,而他儿子名字叫“平安”,春联写的是“平安既是福,和乐便为春”,横批是“斗私批修”对联本没有什么问题,特别是在哪个年代,正在很抓阶级斗争,可里面不仅暗含他父子的名字,横批还有他两个叔叔的名字(他两个叔叔名字叫:世斯,世修)他父亲不识字,后听别人念,气的大怒,找我父亲重写。
多年后,每每提起这,他父亲就教导他家的孩子“一定要读书”,后来他几个儿子都上了高中,那个十个老茧上大学的年代,在农村能上高中已是不小学历了。
关注“明军数学”时时发布赣榆的风情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