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相信小米造车吗?
8月25日下午,小米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该公司当季总收入为878亿元,同比增长64.0%;营业利润为83亿元,同比增长83.9%。该公司总收入和经调整净利润均创单季度历史新高。
就在一份优秀财报出现的同时,小米集团宣布,拟以总交易对价约773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亿元)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这意味着,小米在造车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自2021年3月官宣造车那一天起,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就直言要押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做“最后一次重大创业”。外界对于小米的关注点也逐渐从主营业务手机转移到了新业务汽车。
小米造车之所以能承载如此重大的意义,或许和雷军的“不安全感”有关。
8月5日晚间,数据调研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发集团宣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6月份单月,小米在全球的手机销量大幅增长26%,超越三星和苹果,拿下全球手机市场第一。然而,全球手机市场已经成为存量市场,且小米已经稳居前三,未来的增长空间有限。
此外,中国企业近年来受到了一定来自国际方面的阻力。2020年,华为被正式列入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随后遭遇芯片供应限制,导致手机业务大幅下滑。同年,字节跳动旗下Tiktok因数据问题也被美方进行数据限制。
2021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在美国国防部军事清单中新增包括小米集团在内的9家中国公司列入“涉军”黑名单。虽然该限制最终在5个月后被美国国防部解除,但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小米感受到了危机。
自2021年3月份宣布造车以来,不断有关于小米造车新动作的消息传出。
2021年年初,雷军在75天内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和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2次正式董事会。据媒体统计,华夏同学会之后,雷军先造访了Tier 1博世,又去了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接着去了重庆的长安汽车工厂、上汽通用五菱柳州生产基地、武汉的东风汽车、保定的长城研发中心、上汽乘用车嘉定总部等。
8月19日,恒大寻求出售其电动汽车部门恒大汽车65%的股份给小米的消息登上热搜。虽然随后双方皆表示,该项合作只是初步交流,并未作出任何合作意向的决议,但这无疑证明了小米造车的热度。
虽然时不时会有相关进展被曝出,但在外界看来,小米造车这件事仍然是雾里看花,充满各种未知。
小米究竟是自己独立造车还是像360一般参股造车?是要做整车还是要做系统解决方案?首座工厂落户北京还是武汉?供应链问题如何解决?雷军拜访这么多车企究竟收获到什么?小米在造车这件事情上是憋着大招还是踌躇不定?
这些问题不禁会引人猜疑:小米究竟还能不能造车?即使造车不能一蹴而就,但眼下,小米需要给大家一个清楚的答案,让公众吃一颗定心丸。
647亿元造车,钱够吗?
造车是一件“烧钱”的事情。
2017年,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就曾表示,“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100亿太夸张了,现在自己跳进去才知道200亿都不够花”。放在智能电动汽车已经发展数年的当下,200亿或许也还是太少了。
对于小米而言,钱不是问题,问题是舍不舍得花。
小米官宣造车时曾表示前期会投入资金100亿元,未来陆续加码,投资总额将达到近647亿元。但这些钱能否适时到位,仍需要打一个问号。
此前,小米曾在“急”招自动驾驶相关人才时打开了20个相关岗位的社会招聘。2021年7月13日,小米招聘自动驾驶相关的岗位,薪资定在4万-7万元。
随后两天之内,小米发布120个岗位,薪资在3万-6万元,涉及整车制造各个环节。对比集度、蔚来等车企的技术岗2.5万—5万元的月薪,小米给出的薪资高出一截,展现了对于人才的渴望和对研发投入的决心。
但小米给5-10年经验的负责人和专家的年薪为42-84万元。据某汽车品牌HR表示,这在行业中属于偏低的情况。据悉,理想汽车的智能驾驶舱高级系统工程师月薪6万元;蔚来智能人机交互首席系统架构师月薪为8万-11万元;此前有消息称,滴滴为了从同行业挖人,薪资提高了30%至50%。
可以看出,小米在人才的投入上仍是“精打细算”的策略。
长期以来,小米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都明显低于竞争对手。2020年,小米研发投入93亿元,相比2019年增加了23.5%。2021年,小米计划在技术研发上持续保持高投入,预计将增加30%-40%,也就是130亿元-140亿元左右。
即便是进行大幅提升,小米的研发投入仍然大幅落后于苹果、华为和三星等主要对手。在2019财年,苹果公司共投入16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50亿元)。而在2020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为1418.93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15.9%;三星的研发达到21.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76元)。
虽然小米的销量更高、产品线更丰富,但其2020年的研发投入还不及OPPO在2019年的水平。而在2020年~2021年,OPPO更是计划拿出500亿元用于研发。
反观小米,小米2016年到2019年研发投入分别为21亿元、32亿元、58亿元、75亿元。小米集团总裁王翔在曾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表示,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是小米产品竞争力日益增长的重要支持,预计2020年小米研发投入将达到100亿元。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研发人员薪酬增加及研发项目增加导致该公司研发开支增加至31亿元,同比增长56.5%。
如果2021年增加的研发费用中有一半用于汽车行业,意味着小米该季度在汽车业务的研发投入为5亿元。作为对比,蔚来汽车同期的研发支出为8.8亿元;比亚迪、长城汽车等传统车企每季度的研发投入也都在10亿元以上。
技术研发是科技类企业的生命源泉。此前,雷军曾直呼“我们有钱,我们亏得起”,并表示小米2020年底现金余额1080亿元,将会陆续拿出来造车。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小米的行动和之前的口号存在一定差距。
市场还留给小米多长时间?
有业内人士曾表示:“小米不想自己投钱,就用其他车企的富裕产线,可以省一笔钱。”
这个法子小米不是没想过。3月26日,有消息称小米正在和长城汽车谈判,拟使用其工厂生产电动汽车;7月29日,江淮汽车称该公司为小米代工的消息不属实。
8月2日,上汽集团发布公告称,上汽通用五菱已与小米在互联网生态方面开展合作。当时,有不少业内人士猜测小米未来是否会与上汽集团联手造车。
不论代工还是自建工厂,市场留给小米造车的时间都不多了。
同为踏入汽车产业的科技公司,百度的脚步就快得多。2020年12月,百度正式宣布造车。不到一个月后,该公司与吉利合资成立了集度汽车,2月挖来前摩拜CTO夏一平任CEO;3月正式注册公司;4月宣布首款车型2022年见;6月便发布了首款量产车的油泥模型。
雷军从2021年1月开始调研造车,3月正式宣布造车,四个月后才开始大范围招聘。可以看出,小米由手机行业跨界到汽车行业表现出了谨慎和小心翼翼。而这种小心翼翼正在让小米在这抢占用户心智的关键时期不断“浪费”时间。
2021年1-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同比大幅增长大约2倍至147.8万辆,市占率已经超过了10%。据何小鹏预计,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发展拐点,并在2025年有望实现60%的市占率突破。
造车要经历公司选址、找代工工厂、团队组建、汽车设计、软件适配、制造、测试、量产等各个环节,整车下线后,还需要做安全测试,仅路测一项就需要至少一年时间。这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花费大量时间。
此外,汽车制造中的各核心零部件,也需要各种测试认证。所以,有观点认为,小米旗下的首款汽车产品至少也要在2024年才可能与消费者见面。
而在2023年,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早已有多款产品立于市场,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也已经至少到达第二代产品,大洋彼岸号称“做一款产品火一款”的苹果也将推出自己的汽车产品。
前有埋伏,后有追兵的背景下,“小心翼翼”的小米汽车将很可能错过行业的快速增长期,站稳脚跟将变得更加不易。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当一切都想清楚、准备就绪之后,再快速杀入市场,有可能少走一些弯路,在进入市场之后就能保持不错的发展态势。然而,小米在造车这项新业务的布局过程中并展现出任何与众不同的亮点,很难看出其规划的系统性。
舍不得花钱搞研发,寄希望于思考周密之后再布局。一切看似美好,但这片市场正在由蓝变红,留给小米汽车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