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馆15-瓷器1-早期青瓷
广东省博物馆系列-第15期
今天开始一个新系列,为你介绍广东省博物馆藏的中国古代瓷器。该馆此类藏品比较丰富,其中有不少具代表性的精品,很有欣赏和参考学习的价值。
你可能会问,之前我们不是已经分多期介绍了该馆的广东当地瓷窑代表产品及广彩吗?为何另开一个系列再行介绍?其实之前的两个系列都是最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古代瓷器,而我们今天开始介绍的则不局限于广东,而是以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为轴线,为你逐步介绍各时期瓷器史上的代表产品。
熟悉我们“喜欢博物馆”的朋友应该知道,我们之前也分别就多个博物馆藏的瓷器做过类似的梳理和介绍,因为笔者认为这是学习瓷器的好办法,能够反复加深历代名瓷在学习者脑海中的印象,先有了纵向的认知和框架,再反复用各馆藏精品横向比对,印象就会越来越深,认知也在反复印证中不断升级。这应该是学习的通用方法。
这也是“喜欢博物馆”希望给到读者们的价值,让你可以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提高对文物的认知。
附上相关的链接如下,方便你参考、复习。
喜博随意门-国立东京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 | 雕刻 | 瓷器 | 合集
水、土、火的碰撞,产生了绚丽多彩的陶瓷文化。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因此而拥有了“瓷之国度”的美称。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制造和使用陶器。成熟的青釉瓷器烧成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经过历代的逐步发展,明清时期,我国陶瓷业发展到了巅峰阶段。
至少在唐代,我国已开始大量出口陶瓷器。此后日益发展,长久不衰。从东海和南海通向各大洲的各条航线,无不见证了这一辉煌。
广东在中国陶瓷史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它曾是中国重要的港口,从这里输往全世界的陶瓷器无可计数,另外广东当地也发展出了有自己特色的陶瓷器产品,比如明、清时期的石湾陶器、广彩瓷器。
绿釉凸兽纹陶壶
东汉(25-220)
广东省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来自中国瓷器源起阶段的汉绿釉陶器,汉代的典型器物,因为久埋地下而使绿釉氧化成银色,又称银釉。
汉代发明了低温铅釉工艺,为后代各种低温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铅釉以氧化铅为助溶剂,烧成温度约在700℃左右,主要着色剂是铜和铁,铜使釉呈现出美丽的翠绿色,铁使釉显黄色和棕红色。
低温绿釉陶器在全国发现的范围很广,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为最多。
绿釉凸兽纹陶壶
东汉(25-220)
广东省博物馆藏
从器型来看,它明显是模仿了商周的青铜器。用价廉的陶土替代昂贵的青铜,新技术让更多人用得起原先少数人才能用的东西,类似的故事在各个领域各个历史阶段反复发生,这也是学习历史和欣赏文物的乐趣之一,给人以上帝视角观察自身的机会,从而能给你通晓了社会、自然发展规律的踏实感,这让人更加通达。
绿釉凸兽纹陶壶(另一面)
东汉(25-220)
广东省博物馆藏
可细细体会这“银釉”的感觉。
绿釉凸兽纹陶壶(下端)
东汉(25-220)
广东省博物馆藏
这个角度建议对学习瓷器有兴趣的朋友多观察,鉴定往往从细节入手,因为仿制者往往无法面面俱到。
卧兽水注
东晋(317-420)
广东省博物馆藏
瓷器在汉代创烧后就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甚至在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360余年中,虽然战乱不断,但瓷器烧造业仍然在当时相对稳定的中国南方地区茁壮成长。后世闻名天下的唐越窑、婺窑、洪州窑等都发源于此时、此地。
当时南方地区瓷业最集中的地区是现在的浙东,比如上虞、绍兴、慈溪、余姚等地。
西晋时出现了瓷器艺术发展的一次高峰,代表性的青釉鸡首壶等产品具极高艺术水准。东晋南朝时期,瓷业进入一个小低谷,产品数量、质量都大幅下降,这件水注就是那时的代表性精品。
卧兽水注(正面)
东晋(317-420)
广东省博物馆藏
卧兽水注(后背)
东晋(317-420)
广东省博物馆藏
今天请你欣赏了两件东西,一件来自中国瓷器创烧时的东汉,另一件来自瓷器发展早期的东晋,东西不多,但极具代表性,应该对你构建瓷器知识的大框架有用。
先欣赏到这,祝周末愉快!
广东省博物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