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谣看华州女娃婚姻观变迁 2024-08-06 16:11:15 邮箱:3125136050@qq.com 从择偶民谣看婚姻观变迁作者 魏济民男婚女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和兴衰。这方面的民谣和顺口溜在社会上流传得很多,关于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从民谣中也可得到论证。 1987年华州露泽院村结婚 张韬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择偶民谣:一嫁军人二嫁干三嫁工人为挣钱坚决不嫁庄稼汉这是当时农村姑娘们的择偶标准。那是“公社化”的年代,农村生活穷苦,吃穿困难,劳动强度大,她们选择对象的标准首先要看男方是干什么的。首先要找个在部队工作的,部队军人的工资高,嫁给军人就能跳出“农门”随军当家属,从此不再吃窝窝头。其次是找个干部,虽说略次于在部队工作的,但也有一定的工资收入,生活也不赖。再其次是找个工人。最不济是找个农民,既没钱又没社会地位,所以说“坚决不嫁庄稼汉”。但说归说,大多数村里的“小芳们”还是跳不出“农门”。最终嫁给了农民。进入六十年代特别是“文革”开始后,女青年已领略到“成分”对生活的深刻影响,纷纷寻找“成分好的”男士为偶,有民谣为证:结婚不谈情与爱进门先批走资派新郎新娘不吃糖忆苦思甜尝苦菜当时,人们择偶时,往往把对方的“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看得很重。“一穷二白”、“根正苗红”的农民走俏起来,尤其是贫下中农,他们是革命的中坚力量,也成为姑娘们心目中的首选。一些“成分不好者”的子女,尽管其本身条件不错,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婚嫁观念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择偶标准可以用以下民谣描述:七十年代爱军营八十年代爱文凭九十年代爱经营1966——1976年时期,高考制度被废除,广大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纷纷投身军营,自然而然,姑娘们的目光也移向了军人。军人的待遇不错,身体条件也比较好,所以那个年代,很多姑娘都嫁给了军人,有的还随军做了家属。1976年后,高考制度恢复。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大恢复和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许多女青年择偶时开始注重文凭,大学生成为女士们关注的对象。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大批率先致富的个体户、私营老板逐渐吸引了姑娘们的眼球。甚至一些在前些年已与国企工人、或有文凭者结婚的女士,纷纷离异,投入了大款的怀抱。同时,年龄也不再是问题,一些在事业有所成就的中老年男人,往往能找到比自己小一二十岁的女性,择偶标准日益功利。 2011年毕家乡迎亲的婚车 张韬摄步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开始注重追求婚姻的质量,特别是女性,早已从“嫁汉随汉,穿衣吃饭”与“夫唱妇随”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当然也有极少数女性在找对象的要求上有点变了味,所谓:形象要求像演员身体要像运动员声音类似广播员收入最低五千元存款至少五十万楼房环境有花园高档家具得齐全样样电器必须全家中要有汽车玩除此之外就不谈感情可谈可不谈如此爱情观完美得近乎苛刻,同时也是极为不现实的,更大程度上是那些爱慕虚荣的姑娘们的幻想。但是,从其侧面也反映出人们的择偶观日益物质化,呈现较为严重的拜金主义倾向,不宜提倡。结婚的民谣如此,离婚的民谣也同样打上了时代的焰印,且与结婚民谣相辅相成:五十年代离婚,多为包办婚姻;六十年代离婚,多为阶级婚姻;七十年代离婚,多为路线原因;八十年代离婚,问题五花八门;九十年代离婚,感情多遭厄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为我国的解放初期,国家提倡“结婚自由、离婚自由”的婚恋观,反对旧式的封建包办婚烟,又加上《小二黑结婚》、《梁秋燕》等优秀作品的深刻影响,很多由父母包办婚姻的男女纷纷离婚,开始大胆追求爱情,为自己的婚姻做主。进入六十、七十年代,出现了一些反伦理、反人性的奇怪现象。夫妻反目,父子不认,互揭其短,互挖隐私,亲人之间的温情全无,为立场不同而离婚的现象因此产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我国对外的窗口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同时也开阔了,新的婚恋观开始冲击我国传统的婚恋观,人们的婚恋观多元化。有的为钱离婚,有的为更自由的爱情离婚,有的为婚外恋离婚,有的为出国离婚等等,可谓五花八门。 90年代初莲花寺袁寨村的迎亲队伍 张韬摄进入九十年代,人们更重视物质,有名言:“金钱不是万能的,但离开钱又是万万不行的”。婚恋观也随之变得更实际,戏称“贫贱夫妻百事哀”,一些原本感情基础很好的男女步入婚姻的殿堂后,往往因为经济上的窘迫而最终走向离婚。原文来源:《柳枝青青》原文作者:魏济民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赞 (0) 相关推荐 这些老酒,很多年轻人都没见过! 编辑 时光不是陈酿,而老酒,每滴,在舌尖,都旋转昨日时光,贪恋醇熟的浓烈,我们崇拜青春的激情,因此,酒封存了岁月,而我们封存酒. 编辑 如今老酒已然成了爱酒人士的旧时追忆!以下这些酒,喝过的人说明你已 ... 2019年7月23日北京观众喜看华州《大将郭子仪》的动人情景 北京人的浓郁深情(二) --述说北京观众喜看<大将郭子仪>秦腔戏的动人情景 作者 郭玉贤 21号开始赠票,几天内我房子的来人络绎不绝,尤其是下午两点以后,房子的人总是满满的,保利剧院酒店前 ... 华州女娃认慈禧做干妈后化险为夷 邮箱:3125136050@qq.com 慈禧在赤水认了个干女儿 党金龙 口述 蒋文正 整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竭尽烧杀抢掠之事.无能的清政府惊慌失措,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一 ... 百姓看华州:坚守的华县农村习俗——少华山石门人家 立足今日华州 尽览风土人情 说百姓 聊历史 笑看传说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石 门 人 家 作者 关中牛爷谢天祥 山中二日,老牛一直有探访石门人家的愿望.一大早, ... 百年华诞论华州变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作者 秦获幸 在十年大革文化命结束以后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全国人民沉浸在获得第二次解放,幸福欢乐的气氛之中,精神愉悦,心情舒畅 ... 华州郑桓公墓的千年变迁 邮箱:3125136050@qq.com 桓公墓的千年沧桑 作者 赵建文 郑全欣 郑桓公亡故于西周末期,其墓应遵循当时葬制,既无坟丘,又无树木,更无地面建筑物.郑桓公墓在无任何标志的环境中,默默无闻地 ... 【陕西华州 母西川】原创//喜看这代人(快板) 2019第92期 总第706期 喜看这代人 快板 谝闲传,忆往事 今天咱们旧事叙 六零后,真可怜 好事难遇几件件 想想一九六零年 大家相继来人间 既缺吃,又缺穿 家 ... 华州小敷峪古河道的变迁及沿线村庄 邮箱:3125136050@qq.com 小敷峪古河道的变迁及沿线村庄 作者 时三文 小敷峪,位于渭南市华州区东南7公里处,为秦岭七十二峪道之一,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少华山森林公园的通道.小敷峪和 ... 华州赤水台台村:1946年我为了看羊失足渭河卷船底 邮箱:3125136050@qq.com 失足渭河卷船底 感恩改江救命还 作者 刘自胜 1946年夏,我已经叫十岁了,尽管自己是父亲五十七岁时得的贵子,但由于家贫如洗,食不果腹,心里想上学,而学校的大 ... 华州的历史源流与变迁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的历史源流与变迁 作者 闫广勤 华州,是一个历史地名.在古代,曾是管辖过数县的雄邦重镇,也曾是只辖一县之地的散州.作为州级或县级行政区划,曾存在过一千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