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目录源流考略

史部是古典目录学四部分类体系当中的一大部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叙述这一部类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指出史部目录形成于《七略》、形成于《中经新簿》,最后确立于《隋书·经籍志》,并确立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史部目录始得以逐渐完善。

清代著名目录家王鸣盛曾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事,必须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王氏学术成就卓著,其言可谓经验之谈。无数事实表明,研读古籍、通晓目录之学,读书,则可以循序渐进;研究,则可以得心应手。同样的道理,阅读历史典籍、研究历史科学,首要之务,就是通晓史部目录。史部目录的形成,又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历史发展过程。

1 史部目录起源于《七略》

历史典籍的分类,起源于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七略》早在唐代就已经失传,但班固在修《汉书·艺文志》时,将《七略》的内容基本上保存了下来。《七略》七卷,是刘歆简略其父刘向的《别录》而成。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全部藏书.也反映了当时学术流派。《七略》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为了从学术体系说明群书,按照书的内容性质,除辑略外,分为六略(六类);六略之下分三十八种(小类);种下分六百零三家,家下列书,计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

一、六艺略分: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种。

二、诸子略分: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种。

三、诗赋略分: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五种。

四、兵书略分: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种。

五、数术略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刑法六种。

六、方技略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

纵览上述.六艺略主要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与学习六经的基础读物。汉武帝崇尚儒术,因而六艺略置于六略之首;诸子略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书。刘歆认为:诸子百家学说乃是“六经之友与流裔”,故置于第二。同时又因儒家于道为最高,所以儒家又列诸子之首。赋是当时特别盛行的一种文体,汉武帝时曾设乐府,专采歌谣,故诗赋略仅次于诸子略;兵书略收军事著作,武帝好大喜功,常常用兵,籍以巩固政权,加之春秋战国以来,此类书也较多,故将其置于数术、方技之前;数术略包括天文、历法、占卜星相方面的书:方技略是指医药卫生方面的书;而辑略则分别说明六略、三十八种大小类目的意义和学术源流.阐述六略的相互关系及书籍的用途,成为六略之关键、诸书之总要,故置于六略之先。

《七略》虽然早佚,但其影响极为深远:一、校书。开校雠学之先河,东汉一代、三国韦昭、西晋苟勖、北齐樊逊等,皆遵其方法校书。二、编目。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大体上是照般《七略去》而成:删除辑略,保留了其中的内容。辑略中总序列于六略之前,大、小序列于六略及三十八种之后。三、分类。班固《汉书·艺文志》,保留了《七略》中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王俭《七志》中,经典志即《七略》六艺略,诸子志即《七略》诸子略,文翰志即《七略》诗赋略,军书志即《七略》兵书略,阴阳志即《七略》数术略,术艺志即《七略》方技略。另外阮孝绪的《七录》、许善心的《七林》也承其遗风。四、科研。传播古文经的优点,对附会迷信的今文经学以抨击,推动了郑(玄)学的形成。五、著录。《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书籍,基本上是《七略》所著录的图书。所以,通过《汉书·艺文志》,可了解西汉国家藏书的概貌。史志目录编目原则、体例、方法,可以说皆从《七略》中吸取了营养。已故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西汉后期,继司马迁而起的大博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做了一个对古代文化有巨大贡献的事业,就是刘向创始刘歆完成的《七略》。”当然,史书在汉代不能独立成类,不仅是因为史书不多,还因为经史尚没有严格区分,史书只是作为经书的附庸而存在。汉人把史书同经书都看作是六艺的一部分,把经与史放在同等地位加以讨论。这样,史书附人“书”和“春秋”两小类,列人“六艺略”,就是很自然的了。这种分类,一方面反映了汉代以前的史书尚欠丰富,史学不够发达,未能摆脱“附经立说”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历史学的发展认识不足。

2 史部目录形成于《中经新簿》

四部分类肇始于魏秘书郎郑默所著《中经》,其后晋秘书监苟勖在《中经》的基础上更著《新簿》。据载:“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苟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隋书·经籍志》所述更详:“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根据《隋志》的记载,其分类体系为:

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

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诸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家书。

如果对其类目内涵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甲部收录内容同《七略》的六艺略,相当于后世之经部;乙部收录内容同《七略》的诸子、兵书、数术、方技,相当于后世之子部;丙部包括《七略》春秋类目所附历史书籍,相当于后世之史部;丁部同《七略》的诗赋略,相当于后世之集部。简言之,甲、乙、丙、丁之次,即经、子、史、集之次。

丙部所记《皇览》一书,是我国最早的类书,依今日看自当别为一类,但那时是当作历史资料汇集看待的,列之于丙部并不误。丁部所录“图赞”是诗歌的一种,依类相从,故人丁部。“汲家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六艺、诸子书,又有史书、文集,本应归人四部有关各类。但是,在《中经新簿》中,苟勖却将“汲家书”归人丁部,列于诗赋、图赞之后。可以看出,虽然与后来的四分法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苟勖已将分为四部的大框架定了下来.为四部法在我国的确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这一分类法把史学从经学中划分出来,承认史学是学术中的一个重要独立部门,从而表明史学的兴盛发展,已经在学术领域中取得了足以与经学、诸子、文学分庭抗礼的地位了。

到了东晋,著作郎李充又以四部分类法编制图书目录《四部书目》。《隋书·经籍志》载:“东晋之初……著作郎李充,以助旧簿校之,其见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充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自尔因循,无所变革。”李充依照《中经新簿》的分类体系,将群书分为四部,但在类目次序上作了调整,将史书归人乙部.子书归人丙部,即五经为甲,史记为乙,诸子为丙,诗赋为丁。至此,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顺序完全确立下来。《晋书·文苑列传·李充传》称“于时典籍混乱,充删除烦重,以类相从,分作四部,甚有条贯.秘阁以为永制”。史部由丙部升至乙部,与经部仅有伯仲之分,也说明其地位的日益重要。

3 史部目录确立于《隋书·经籍志》

李充以后,四部分类的类目次序正式确定了下来,但仍只是以甲乙丙丁标识类名,与《七略》、《七志》等相比,还不够完善。魏征、李延寿等人依据隋唐时的国家藏书,又参照前代有关书目编撰而成《隋书·经籍志》,沿用苟勖、李充等开创的四分法,将群书分为四部.并正式冠之以“经”、“史”、“子”、“集”之名。

《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学著作。正史二十五部,有经籍志或艺文志的只有《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七部。其中《汉志》至《宋志》兼收前代书目,《明、清史艺文志》则断代为书,只记一朝之典籍,而《隋志》以其著录之丰富、分类之精当、体例之完备.备受后世目录学家的重视。《隋书·经籍志》的撰写.在目录学发展史上,是一巨大贡献,为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重要史志目录。

《经籍志》是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计著录存书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佚书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其类目是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法、刑法、杂转、地理、谱系、薄录。子部: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法、天文、历数、五行、医方。集部:楚辞、别集、总集。道经:经戒、饵服、房中、符录;佛经: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西晋时苟勖在《魏中经簿》的基础上写成《晋中经簿》,首先创立了新的四部分类法。《隋志》总序载其四部:“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这种分类方法较为合理,但《晋巾经簿》这本书著录极简.对于记录的书,只有书名、卷数、撰人,而无解题或叙录。东晋元帝时,李充作《晋元帝四部书目》,这部书收录战乱后残余的书三千多卷,由于书太少.只分了甲、乙、丙、丁四类,大类之下不再分小类。他的主要贡献是将《晋中经簿》的四部顺序及内容排列作以调整,把五经列为甲部,史记列为乙部,诸子列为丙部.诗赋列为丁部,这就开创了后来经、史、子、集之先河。后来南北朝时的官修书目基本沿用此四部.魏征把《七录》的子兵录、技术录,合并为子部,其它三部均同其性质,只是大类标以名称不同。从而在荀勖《晋中经薄》、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中,按甲、乙、丙、丁为序的四部分类的基础上,在历史上第一次首创经、史、子、集之类目名称,以概括各部所收录图书的内容性质.其书共分为四部四十类,另附佛、道两类图书,著录书籍14466部,89466卷一这一细目的划分,比起荀勖将史部书籍仅分作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等四小类丰富细致了许多,大体按照史籍的体裁来分类,将纪传体史书称为“正史”,将编年体史书称为“占史”,并且把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历史类文献基本都包括了进来。白此以后,一般的历史学家、目录学家、国史艺文志的编者,对于史籍的分类,虽或有增减改并,但大体上是沿袭了《隋书·经籍志》,直到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史部也只分为十五类,与《隋书·经籍志》相比,变动极小。

因此可以说,《隋书·经籍志》的出现标志着史部目录的最后确立。同时《隋志》编写中取长补短,从上到下,逐层划分,在四大类下严密的分了小类,其经部为十类.史部十三类,子部十四类,集部十三类,共四部四十类:后附以道经、佛经目录,道经分四类,佛经分十一类,合于四部,共五十五类。《隋书·经籍志》,至今仍不失为考证唐以前古籍的参考资料,特别是其总序.是后世研究古代目录学和目录学史的重要文献。(李云霞)

(0)

相关推荐

  • 蒋寅|从目录学看古代小说观念的演变——兼谈目录学与文学的关系

    一.目录学与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的目录学,从刘向校书"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开创体例[1],至纪晓岚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以说已臻完密.历代记载各种书籍的编辑纂著及存亡 ...

  • 王云鹏:“经史子集”四部称谓新探

    摘要 "四部"称谓最早见于东汉末年,专指集部文献.东汉末期至南朝梁,校雠工作中使用"五经""四部""史汉""诸 ...

  • 导读 | 中国古书的分类

    中国古书分类跟历史有关,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国古人对历史的重视. 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上下五千年,是值得我们中国人自豪的地方.虽然也有其他几大文明古国,但是他们的历史 ...

  • 《郡斋读书志》浅谈

    宋代晁公武的<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以下简称<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解题的私家藏书目录,在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晁公武,正史无传.据考,公武,字子止,号昭德先生 ...

  • 张文琪:谱牒类书目的源流与分属演变

    摘 要:早在商代后期就已出现记录世系的图谱,但还不属于纸质的谱牒类文献.东汉以后,由于谱牒的政治功用渐趋强化,谱牒类书目迅速增加,逐渐由<汉书·艺文志>术数略下的一个子目变为史部目录下一个 ...

  • 林氏闯关东第一人 吉林舒兰申屯林氏源流考略

    林氏闯关东第一人 吉林舒兰申屯林氏源流考略 作者:林岩 来源:江城日报 吉林舒兰申屯林氏源流考略 林氏闯关东第一人 林岩 舒兰市白旗镇申屯村位于北流松花江东岸,东北与松江村相连,南与溪河乡溪浪口村为邻 ...

  • [田野调查与研究]“百苗图”源流考略(摘要)

    "百苗图"是历史背景较为复杂的一种反映贵州古代少数民族的地方文献,其版本众多.据考,它们是源自清人陈浩著的<八十二种苗图并说>.关于其母本的产生历史,学术界纷争不一.& ...

  • 稿本《长春伪宫残存宋元珍本目录考略》——辽宁省图书馆

    稿本<长春伪宫残存宋元珍本目录考略> 2011-09-03 00:00:00最后更新 稿本<长春伪宫残存宋元珍本目录考略>     稿本<长春伪宫残存宋元珍本目录考略&g ...

  •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一)张氏得姓起源考略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 (一)张氏得姓起源考略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泽武整理 张姓是中国大姓之一,源远流长,人口众多.在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最新统计张姓总人口958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07%,全世界张 ...

  • 东爨乌蛮三十七部考略

    自杞国(1100-1260年),是南宋时期滇东.黔西南地区的一个以"乌蛮"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1100年,自杞建立,至1260年为蒙古所灭,鼎盛时其疆域北至曲靖,南达红河,西抵昆 ...

  • 北宋,钧窑创烧时间节点之史物直证与考略

    前言 北宋时代,钧窑挤身五大名窑之列,说明北宋代钧窑确已存在:对于钧窑创烧时间的认定,国家层面没有研究结论:民间研究一说唐代,二说五代,三说北宋,众说纷纭,莫哀一是. 钧窑究竟创烧于何时?请读者耐心阅 ...

  • “《易经》前史考略”指要

    来源:<哲学研究>2015年第6期 作者简介:姜广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舒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硕士生. 内容提要:<周易>在先秦称<易>或<周易>, ...

  • 史部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纪信

       三年,羽数击绝汉甬道,汉王食乏,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羽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不取,后必悔之."羽乃争围荥阳.汉王患之,乃与陈平金四万斤以间楚君臣.语在< ...

  • 传世颜真卿楷书碑志著录考略(上)

    朱关田 <颜真卿书迹著录考略>凡考得一四七则,其中书迹传世或历代著录明言"正书(楷书)"者为大端.兹以颜真卿楷书碑版墓志之凡见书迹传世者,对旧撰文字略作删订,以书迹著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