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烈建议诺贝尔文学奖每月颁发一次的重大提案

诺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其中有7年因故停发;有8年延迟一年颁发,这其中最尴尬的2018年因性丑闻推迟颁发让人们大跌眼镜。

这也说明诺奖的权威性也越来越不那么重要了。

很多作家对诺奖也是不太看重的,比如鲍勃迪伦获奖,自己不去领奖,而是其密友佩蒂史密斯代为领奖。萨特也曾拒绝领奖。还有帕斯捷尔纳克、耶利内克、萨缪尔·贝克特等。都以各种理由拒绝领奖。

国内不少作家也对诺奖评选出来的作家嗤之以鼻。

此次格丽克获诺奖,国内诗人们也是各有观点:

比如诗人李郁葱说:对格里克的获奖有点意外,尽管她足够好,一度是我读得很多的诗人,但总觉得她的视野有些问题,就像另一个我很喜欢的诗人勃莱,如果得奖同样会让我惊讶。回家后翻书架,向阳兄翻译的这两本书很快找了出来。我的困惑大概源于中西方文明的基础分歧:宗教渗透在他们的生活中,而我们更多的容易认同虚无。

诗人任知说:在几十年内无论是诺贝尔文学奖还是科学奖项都与中国人无缘,连自由创造的环境丧失了,能耐于寂寞孤独做事的人又太少了,天才分分钟扼杀,有本事的人迟早离开。就跟特朗普在世界有流量,无论是吹捧和攻击,跟中国人民有什么实质关系嘛。另外也看了今天的诺奖女诗人露易丝格里克,也就凑合看,不是太感冒,在普拉斯和赛克斯顿之间,她的价值有限。

诗人魏克说:我曾写专文反对所谓的“口语”诗。有人说,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丽克的诗也有很多口语诗啊,我看了一下,不是这样的,她并不怎么口语,就像金斯堡的《嚎叫》,看上去是口语,但语言精妙着呢。诗艺的东西,总要修饰,语言也是如此。相对于小说家全能叙事者角色,诗歌的语言自然是经过诗人精心组织并修饰了的,并非自然主义的原生态口语,那些号称口语诗的诗人,你平时就是这么说话的吗?显然不是。另外,从传递信息的角度来说,口语是低效的,信息含量也低。同样一个意思,用另一种表述会更加艺术。关于口语这玩艺,还有所谓的“日常”,其实诗歌界都争很多年了,我觉得这些是伪问题,如今已不值一谈。

诗人沙克说:格丽克的诗歌艺术是高端的,在为诺贝尔奖加分。可以这么说,这样的诗歌放在天朝,可能连地市级小报小刋都不会给她发表,连入围地市级五个一工程奖都不可能。什么主题啊、题材啊、看不懂啊……好像小地方的标准远远高于世界标准。然而,格丽克高于天朝地市级标准一百零一倍(地市级永远不明白为什么),她正是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双冠主,在人类的女性文学史中,除了她,也许只有波尔.S.巴克(赛珍珠)是这样的双冠主。

诗人梅老邪则玩笑说:“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我觉得“朴素的美”的翻译要么是词不达意的,要么是言不由衷的。因为汉语,如果从汉语这个角度来说,脱离政治正确,只讲诗意正确,我以为卜鹿卜鹿比格丽克都会要好一些,还有青岛的桂鱼,天津的霍小智,成都的小安,还有几个我一下子想不起名字的。平静安静宁静寂静的汉语之美,就连标点符号的无声,也是。

不过,我还是觉得诗人祁国的建议好:俺觉得,在完全不同以往的快速而丰富的时代,知识的普及化及高密度的人类的经验必定造就了更多的好诗人,诺奖至少应该为一个月颁一次。

想想也是,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已经被打破,我们能得到的信息太多了。也是才知道,地球上好作家好诗人不仅仅是教科书上说的那些高大上的。

而这诺奖,颁啊颁,很多好作家诗人都在等啊等,比如中国,我就觉得能拿诺奖的就有一大堆,北岛,西川、崔健……

至于国外的,加利斯奈德,扎加耶夫斯基,昆德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多了去了。

不能等这些作家老矣,或者……再颁发吧。

再说,现在钱不值钱,今年诺奖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相当于人民币759万元。

在北京上海买不上多少平米的房子,即便是在银川,也就是两三套别墅吧。

真不如那些贪官厉害,几千万的随便贪。

不过,随着格里克的获得诺奖,中文译本一夜之间就涨起来了。

所以,为了拉动世界经济的内需,为文化做点贡献,建议诺奖每个月颁发一次,奖金每人100万,让写得好的作家早日拿奖。

这该多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