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出来的诗 ——李增林文学创作座谈会召开
9月6日,由宁夏文联、宁夏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办的李增林文学创作座谈会在银川召开,对李增林先生65年文学创作历程进行回顾。
宁夏诗词学会会长魏康宁,宁夏诗词学会顾问邓万、崔永庆、刘剑虹;宁夏电影电视局原巡视员海军,宁夏文联原巡视员,宁夏朗诵艺术学会会长哈若蕙,银川市文联原主席、作家高耀山,宁夏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雷忠,宁夏政协办公厅副主任、评论家张铎,宁夏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宁夏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作家张嵩,宁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杨开飞,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李九华,宁夏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作家邹慧萍 ,《朔方》主编漠月,宁夏作协副主席秘书长闫宏伟以及白林中、闫立岭、邓成龙、左宏阁、丁玉芳、马翚、邹鹏、武占林、王武军、钱守桐、陈晓颖等诗人、作家参加了座谈会,对李增林先生65年文学创作历程进行回顾。
1
李增林,字溪原,笔名层林等,教授,1935年生,北京市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9—1961年在山东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班,师从高亨、陆侃如、萧涤非教授攻先秦两汉文学。曾任宁夏大学中文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北方民族大学前身)首任校长,宁夏政协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宁夏作家协会顾问,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现任宁夏政协文史委特邀顾问,中国少数民族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宁夏诗词学会总顾问,宁夏楹联学会总名誉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宁夏书画促进会名誉会长,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和宁夏硬笔书协顾问,宁夏书画函授学院特聘教授。
著有《易经文学性探微》,《易经美学观刍议》,《古代寓言与故事注评》,《离骚通解》,《先秦文学论集》,《古代文学论集》,《现当代文学论集》,《李增林朗诵诗选》,《抒情诗选》,《旧体诗选》,《溪原楹联与联墨选》,《中国书画百杰人物李增林卷》等。主编《大学语文新编》(教育部规划教材),主编《名篇鉴析》。参编《实用古汉语大词典》,《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等10种。有论文、杂著等160余篇。有26项学术成果在专业学会和省部级社科评奖中获(一、二、三等)奖。在第八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中《离骚通解》获“图书金奖”并授予“中国华语文学艺术百杰”称号。有14首诗和8副楹联获国内一等奖。传略词条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世界著名华人教育家名典》、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大典》(第28卷)、美国传记学会2000年编《国际千名学者名典》等国内外40余种辞书。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
2
宁夏文联副主席雷忠表示,老作家是宁夏文学和宁夏文化的宝贵财富,他们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退休后,仍然刻苦努力、孜孜不倦、坚持创作,用笔墨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祝愿。他们大力扶持文学新人,发挥了良好的带头和榜样作用,展现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精神风貌。
据了解,近年来,为了服务文艺名家、汇集优秀作品、树立学习典范,宁夏文联启动了“塞上文艺名家书系”,为我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国家级会员、德高望重且成就突出的文艺家、为宁夏文艺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各个门类的领军人物,编辑出版代表性、经典性、权威性的作品选辑,先后为石天、李震杰等老作家出版了4辑10本作品文集,逐渐成为宁夏文艺界的一个响亮品牌。
李增林先生也用一副自撰联,表达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初心”:
岁月悠悠,难忘当年,书生意气;
红尘滚滚,常思昔日,陋室豪情。
附录
‘喊’出来的诗
——李增林先生旧体诗读后感
邹慧萍
李增林先生在他的《李增林旧体诗选》自序里说:“我可以说我和某些人的诗是‘喊’出来的。”并且回顾了那个激情火热的年代和诗词创作的关系:1958年5月我们北师大的同学参加十三陵水库兴建劳动,这是我们所参加过的空前艰苦的劳动锻炼。每日激情澎湃,不吐不快,喊出来的几乎全是韵文。
宁夏诗词界的老前辈吴淮生先生为李先生诗词集作序用的题目是“黄钟大吕铸新词”,可谓恰切!在此,我不惮拾人牙慧,谈谈我最强烈的几点感受。
一、黄钟谐大吕,真情奏强音
只有投身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当中,才能创作出这火一般激情燃烧着的诗歌,如黄钟大吕般扣人心弦。
“诗言志,歌咏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自古至今,都强调诗歌的抒情性,然而抒什么样的情,言什么样的志才能让你的诗歌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我想这里的情它绝不是一己之私的“小我”之情,这里的志也绝不是“小我”之志,它必须是和人类、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关,和现实生活的主旋律十指相扣的大情大意,大志大爱。
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切不朽的诗篇,都是那个时代的回声;一切伟大的诗人,都是那个时代里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冲锋陷阵的斗士。诗人的瞳孔,只有汇集时代的风雨雷电,才能抒发出时代的声音;诗人心灵的回音壁只有面向人民的一切苦难与欢乐,才能轰响出时代精神的雷鸣。
对于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对于现实生活的激情参与,对于人民创造历史的充分认识,对于自我文化人格的自觉和自信使李增林先生的诗具有历史的沧桑厚重、现实的生龙活虎、激情的昂扬奋进、艺术的豪放不拘,堪称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声音。
参加义务劳动,他不言其苦,而是“每日激情澎湃,不吐不快”,大学毕业分配到偏远边疆,他不觉命运不公,反而“激动得落泪,即兴而呼”。他歌唱着青春之美、劳动之美、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他歌唱创造之乐、生活之福,他歌唱祖国发展的每一个强劲有力的足音和心跳。
从早期的拟竹枝词(青春曲四首59年)《植树舜耕山》《植树迓春风》《今日秀才》(二首)到七十年代末的《庆1977年高校招生会议召开(七古)》《喜庆全国科学大会胜利闭幕(五古)》《师生同乐即兴(五古)》等等,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国庆四十周年咏怀二十二韵》《贺中国共产党七十华诞二十韵》《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西部开发胜春时》《西北义士歌(乐府)》《题银川市中山公园雷锋塑像(五绝)》《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庆建军节八十周年》《爱我中华(四言古风)》《庆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四言古风)》《银川赋》《银川诵》等等,光读题目就能读出岁月的变迁、时代的更迭,李增林先生自觉地走在时代的队伍里,以一个文化人敏锐的人格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践行着诗歌“兴”“观”“群”“怨”的功能,发挥着“立人”、“成人”、“化人”的作用,他的诗歌常常依着向美而生且直抒胸臆的歌赋节奏、犹如黄钟大吕,奏响着时代的最强音。歌唱、赞颂、勉励、惜时、快马加鞭“莫负青春好年华”“挽袖擦掌干一场”“放喉更唱日新歌”等等词语和意象更是李先生旧体诗词的主旋律。
二、文化铸沃土,才情育根苗
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敏感的心灵、不凡的才情地完美结合,使李增林先生在旧体诗词创作的田野里纵横驰骋、左右开弓、游刃有余。
第一,题材广泛;
第二,体裁多样;
第三,风格刚柔兼美。
第四,辞彩文质兼备。
关于题材的广泛性、体裁的多种性毋庸我赘述。单就风格的刚柔兼美和辞彩的文质兼备说说我的感受。
先说风格的刚柔兼美。李增林先生的诗多显得奔放自由、热情洋溢、刚毅坚定,这与他作为新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和担当分不开,更与他作为中国文人的积极乐观上进的性格及“兼济天下”的追求息息相关。这些洋溢着正能量的诗歌潜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它给人进取、发奋和超越的力量。为达到这一艺术效果,诗人必须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段——这种手段就是直陈其事、直抒胸臆的“乐府诗”的风格,以质朴自然为本色当行,语言不避俚俗。
比如《国庆四十周年咏怀二十二韵(五古)》“华诞金秋至,国辰不惑年”以直叙其事开头,接着是场面描写:人民掌九鼎,举觞祝南山。戈壁红云浮,南海翠羽翩……紫塞、闽粤、荒山、野岭,再写到钢龙、银鹄、工农、科技、五洲、四海……极尽铺排之能事,然后是直抒胸臆:盛世来何易,创业路维艰。感念播火人,马列得真传。抛头洒热血,五星旗红染。……豪哉龙传人,能不报尘涓。睡狮已奋起,赤龙正腾翻。勉哉吾侪辈,催马再著鞭。
奋起直追、策马扬鞭、谱写正气、大展宏图、雄心壮志、肝胆相照、激情荡胸、贡献风华、众志成城……这种质朴而充满正能量的词语在他的诗里比比皆是;同时他所选的意象也是正能量满满:大河、阳春、火、祖邦、粒沙、螺钉、马蹄、睡狮、赤龙、高山、大海等等。这些词语和这些词语所代表着的意象无一不充满了刚性和豪兴。
如果说“刚”是李诗之主旋律,是黄钟的话,“柔”就是李先生诗词的谐音,是大吕。
李增林先生旧体诗词的柔美表现在他对他所处环境、生活、大自然等等有一颗柔软善感的心。具体表现在他对自然之美、阴柔之美、情感之美、细小事物的歌颂和热爱上。
典型的诗篇有《银川赋》和《南国红豆歌》《骑驼行》《三八歌》等(他的所有乐府诗和古风、赋都写得非常有特色,非常值得一读再读。)
《银川赋》以“江南娇”和“无是君”“西夏叟”的对话展开,极尽想象之妙,描写之功、歌赋之能,表达了对银川这座古城的热爱和塞上江南美景的盛赞。《南国红豆歌》一反豪放和刚硬,以非常质朴的语言叙写了捡拾红豆的经过和对红豆所代表的情思的阐发,情感内敛而细腻。真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之感。《骑驼行》颇有白居易《观刈麦》之风,白居易把满腔的柔情给予了大太阳下割麦子的农民和那位抱着孩子拾麦穗的母亲,而李先生则在渲染了“骄阳如火炙,戈壁似炉蒸”之后,把目光转向了那头在沙漠中默默承载着游客的骆驼。感同身受地表达了对这个牲灵的敬意。其情可谓细腻入微,其善可谓感人肺腑。《三八歌》笔法宏大,但不乏柔情似水,没有对这些女性的细微体贴,就没有对女性的尊重和爱戴。
再说辞彩的文质兼备。李先生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尤其是多年致力于《诗经》《楚辞》的诗译工作,对于这两种堪称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鼻祖的诗歌形式地娴熟把握,使他的诗词歌赋糅合了鲜明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在李先生的诗歌中我们既可以找到大量的铺陈直叙的赋诵、也可以找到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更有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起兴,同时他借鉴了《楚辞》的辞彩典丽优雅和丰富的想象、幻想等艺术手法,使他的诗词歌赋兼具了文质之美。
南国有佳树,枝叶似古槐。上有双飞鸟,翠羽红喙腮。
这是直白地叙述,也是准确地摩写,更是形象地比喻。简单几句,就把这树,这鸟,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姜白石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简单之极,却无人能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近似小儿语,也无人能超,可见言之易难不在长短,而在“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说诗》)。
往往看似简单的语句,却有着无法模仿和超越的艺术魅力。
其鸣类画眉,啁啾忧且哀。
翠鸟衔红豆,交颈无嫌猜。
扁圆玲珑物,悠思逾江海。
千里复万里,岭雁穿叆叇。
万水复千山,翠羽飘然来。
忽忆摩诘句,早劝休撷采。
既采不得舍,怀尔紫塞栽。
止不住地想朗诵这些简单而文质兼美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