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找一个伴,而不是找一个梦

发布时间:2021-07-06 

大家在谈恋爱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最初我们被某个人吸引,是因为什么?

或许有人会说,自己是外貌协会的;亦或有人说,自己看重的是对方的人品;再或有人说,我们一见钟情,等等,其实我们和某个人相爱,走在一起,通常是由于情绪上的需求。

知名亲密关系专家克里斯多福·孟在《亲密关系》一书中说到:“幼时的需求便是我们构筑梦中情人蓝图的骨架。”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孩提时代的归属感和确认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就会把对这种需求的渴望转移到恋人身上。

所以,心理学上说,成年婴儿找伴侣,都是在找“妈”。

只是这样的择偶标准,会成为一个梦,迟早会破碎,因为婚姻是找一个伴——“我存在,你也存在,我们相伴而行,共走一段路”。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

01

把伴侣理想化,

梦想终究会破灭

当我们相信自己构筑的梦中情人能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时,尤其是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这个需求就很难实现。

因为我们会对现实中的伴侣,提出越来越高的期待,而人是不完美的,不可能满足另一个人的所有需求,更重要的是,我们提的要求或期待越多,就说明我们对伴侣越不满,而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所以,这个梦想终究会破灭。

就像电影《婚姻故事》中的查理,他把妻子妮可作为自己的理想化情人,认为她可以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不仅“应该”支持他的个人事业,还“应该”自己照顾好孩子,打理好家庭的所有事务。

所有,当妮可意识到自己不该在婚姻中失去自我,提出离婚时,他一开始是无法接受的。

其实,这就是把伴侣理想化的结果,因为谁也不可能永远做另一个人的“超级妈妈”。

02

沉溺式的爱,

会让人失去自我

成年婴儿如果找不到那个“妈”,就会很痛苦,因为那是婴儿的原始渴望。

影片中的查理,从小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条件也不太好,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纽约立足下来,但是,他内心幼时的需求(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一直没有被满足,直到遇见善解人意的妮可。

查理和妮可结合后,妮可一直在扮演那个“妈”,无条件满足查理的需求,那时他们的爱情是沉溺式,因为查理的人格方面没有任何成长。

妮可和自己的离婚律师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家所有的家具都是他的品味,我连自己的品味是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从来没有人给我机会,让我展示自己的品味……。那时候我才意识到,他真的看不见我,他没有把我当成独立于他之外的东西,我叫他说我的电话号码,他居然不知道,所以我就离开了。

这是一段伤感的话,也说明了,查理只是把妮可作为满足自己需求的对象或工具,所以当妮可提出离婚时,他很焦虑。

但对于妮可来说,这是沉溺式的爱,让她失去了自我。

好在妮可意识到了,并做出改变,最后找到了自我,而查理也被迫成长了。

03

婚姻是找一个伴,

而不是找一个梦

前面说了,在婚恋中,我们不能把伴侣理想化,因为那是一个梦,迟早会破碎,同时,我们也不能在爱情中失去自我,因为那会让人崩溃。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说:“婚姻是找一个伴,而不是找一个梦。”

那么,我们该怎么和伴侣相伴而行呢?

首先,放下理想伴侣的标准,“看见”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伴侣。

当我们有意识地放下“爱情应该怎么样”、“伴侣应该怎么样”的执念后,就不会对伴侣提出过高的期待,这时也就接纳或认可了伴侣,这样彼此之间的矛盾会减少,因为伴侣之间争吵,多数都是由一方要改变另一方导致的。

其次,在婚姻中,先照顾好自己。

一个人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有心甘情愿照顾他人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在婚姻中忽视自己,一味地付出,甚至去讨好对方,这样的失衡关系,都是感情破裂的隐患,因为谁也不愿一直扮演那个“超级妈妈”。

再次,各自独立,成就彼此,相伴而行。

心理学家霍妮认为,当两个人结合在一起时,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整体,可是每个人都保留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只不过,“结合”后的每个人都多了另一重性格,而这重性格就是婚姻所赋予的。

也就是说,婚姻中的两个人最后会发展出完善的伙伴关系,并且个人的生活也会更加圆满——各自独立,彼此成就,相伴而行。

写在最后

我们常说,爱一个人,就是爱ta本来的样子。

好的婚姻里,没有幻想,没有强迫,有的是尊重、理解和承诺。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改变会让婚姻中的两个人渐行渐远,而是在说,和谐幸福的夫妻,总是会建立新的纽带、拥有新的体验,两人始终相亲相爱,相伴到老。

文:学乃身之宝
责任编辑:殷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