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气上冲”辨治体会
“气上冲”是病人自觉胸中气逆或气上冲之感,为病人自觉症状。“气上冲”可作为主证或兼证出现在多种疾病的不同阶段,虽其病机、病位、症状有所不同,但反映的皆是不同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相似的病理反应,即正虚邪逆的病理本质。其气上冲之势与正虚邪实的程度成正比。在临床中辨析,气上冲均夹杂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极容易混淆。现将笔者在临床上进行辨证论治,体会论述如下。德惠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邢卫光
1 表证误下,正虚邪逆
1.1 条文
《伤寒论》第15条云: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2 病因病机
本条中,太阳病本当汗解,但医者不察,误用攻下,而致表邪不解,徒伤里气。若表邪未解,且病人自觉有气上逆,此为何意,众多学者认为“其气上冲”为正气充足,有向上向外抗邪之势,具体指太阳病的发热、脉浮、汗出、恶风、头痛、项强、鼻鸣干呕等症状; 若下后无气上冲的感觉,同时无表证,说明下后正伤,邪乘虚入,内陷为患,必致变证丛生。
1.3 诊治原则和用药
本证表证未解,抗邪外出,表证仍存,故除自觉有气上冲外,仍有发热,恶风,头痛,脉浮,鼻鸣干呕等证,而误用攻下,正气受挫略虚,则脉略有虚象或脉象浮中带弱。治以调和营卫,解肌降冲,仍用桂枝汤。
2 脾阳不足,水气上逆
2 . 1 条文
《伤寒论》第67条云: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2 病因病机
邪本在太阳,治当汗解,误用吐下,损伤脾阳,致使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停而为饮,饮邪阻于胸脘之间,阻碍气机,则心下胀满; 脾虚不能制水,则水气乘虚上冲阳位,则见气上冲胸之证。
2.3 诊治原则和用药
此为误用吐下后脾虚水停的变证。临床上常见心下胀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紧。治以温阳化气,利水降冲,方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3 心阳不足,寒水上逆
3.1 条文
《伤寒论》第117条云: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3.2 病因病机
本条“气从少腹上冲心”为主证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其成因是用烧针强责发汗,损伤心阳,及针处被寒,寒邪深入所致。烧针逼汗,最易损伤心阳,心阳虚则不能下制肾水,肾水内动,复得入内之寒邪相助,水寒泛滥而上冲阳位,导致“奔豚”的发作。
3.3 诊治原则和用药
此为太阳病火逆变证,临床以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主要症状。而论其证候,由于其本质为心阳虚甚,水寒之邪较盛,又合参其所用方药( 桂枝加桂汤)来看,当有心慌、心悸、胸闷、气短等阳气不足之症,治以调和营卫,散寒降冲,选用桂枝加桂汤。
4 胸阳受损,寒痰上逆
4.1 条文
《伤寒论》第166条云: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4.2 病因病机
寸脉微浮,反映了上焦有实邪结聚,“胸中痞硬”、“胸有寒也”则反映出本证寒痰结聚,壅塞上焦胸膈的病性特点。这样,一方面由于寒痰结于胸中,必然导致胸阳受损,气机郁而不行,故见“胸中痞硬”; 另一方面,痰饮壅盛胸膈,有上越之势,可见“气上冲喉咽”、“不得息”等症。本条中,其正虚为邪实壅塞所致,虽正虚较轻,但由于其寒痰邪实壅盛,致其气上冲之力剧烈且持久,状似“不得息”。
4.3 诊治原则和用药
本条论述痰气交阻胸中可用吐法治疗的瓜蒂散证。条文言病如桂枝证,可知其临床表现有发热恶寒,其为痰阻胸中,气机被遏,营卫流行不利所致,故自觉时寒时热,且自觉气上冲咽喉,胸中痞硬,呼吸不利,寸脉微浮。治以涌吐痰涎,降气平冲,方选瓜蒂散。
5 中虚下寒,胃热气逆
5.1 条文
《伤寒论》第326条云: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5.2 病因病机
本条乃厥阴病提纲证,若邪入厥阴,一方面气郁化火犯胃而为上热,一方面肝气横逆伐脾而为下寒,形成上热下寒之证。因气郁化火,灼伤津液,故而消渴; 胃热消谷,则嘈杂善饥; 土被木伐,脾气虚寒,失于运化,则不欲饮食; 脾虚肠寒,蛔虫上窜,故食则吐蛔; 厥阴之脉挟胃,上贯膈,胃热乘虚循经上扰则气上撞心,心中痛热。其中,气上撞心是病者感到有气在胸膈间窜逆冲撞。仲景不言“气上冲心”而云“气上撞心”可推测出其气上冲之势有如物撞击之感,迅速而强烈,形象描述出其阴虚火炽、脾虚肝旺的病机。因此,本病为上热下寒,胃热脾虚并兼胃阴虚之证。
5.3 诊治原则和用药
临床上见气上撞心,心中痛热,嘈杂似饥,呕吐,甚吐蛔,或伴手足逆冷者,考虑本证。治以寒热平调,平肝降冲,方选乌梅丸。
6 阴精亏耗,余热上扰
6.1 条文
《伤寒论》第392条云: “伤寒阴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褌散主之。”
6.2 病因病机
“阴易”是指患伤寒之后,大病新愈,触犯房事而使病情发生染易,男病易于女,谓之阳易,女病易于男,谓之阴易,男女之病相互染易,谓之阴阳易。盖以新瘥之体,元气未复,余邪未尽,因房事染易而成,阴精暗耗,阳气易动,余邪复萌,从而出现“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等形气两虚、阴亏火炽、筋脉失养的症状。
6.3 诊治原则和用药
人体病后气血津液未复,更因房劳耗劫其精,除出现热上冲胸外,多伴有身重、少气、膝胫酸软拘急、小便不利等阴阳俱虚、气血精津失养等证候。治以益气育阴,泄热降冲。仲景以“烧褌散主之”,后世考虑本方仅能起精神安定作用,应用者少,现多选用三才封髓丹合黄连解毒汤。
7 体会
临床辨治“气上冲”患者,按八纲辨证之表里、寒热、阴阳、虚实进行归纳分类,具体是: 首辨表里,再分寒热,其次区别阴虚阳虚,最后鉴别心阳虚或脾阳虚。
①首辨表里,如在表者,除气上冲外,常伴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症状。常见于感冒属表虚证者,方选桂枝汤。
②再分寒热,如属寒痰上逆结胸证,常伴时寒时热,胸中痞鞕,懊侬不安,欲吐不出,呼吸不利,寸脉微浮者,临床常见于暴饮暴食之胃扩张、误食毒物、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郁症等疾病,方选瓜蒂散。如属上热下寒之证,常伴腹痛时作,嘈杂似饥,心烦呕吐,时发时止,常自吐蛔,手足厥冷,或见久痢久泻。临床常见于胆道蛔虫症、心绞痛、慢性腹泻等疾病,方选乌梅丸。
③区别阴虚阳虚,阴精亏虚者,多伴有身重、少寐多梦、梦遗、舌红、脉细数,临床常见于遗精早泄、糖尿病等病,选三才封髓丹合黄连解毒汤。
④最后鉴别心阳虚及脾阳虚,心阳虚者,常伴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脉细弱或沉迟,临床常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神经官能症、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疾病,方用桂枝加桂汤; 脾阳虚者,常伴头目眩晕,短气而咳,心悸,胸胁胀满,舌苔白滑且较厚,脉沉弦,或沉滑、沉紧。临床常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眩晕证等疾病,方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按上述思维辨证论治,在临床应用中常能做到运用自如,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来源:王宜健.《伤寒论》“气上冲”辨治体会[J].河南中医.2011,31(5):448-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