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辽宋的生死旋转门,北宋为何一直想要收复此地?

提起北宋,总绕不开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这个话题,宋人的“金瓯缺”情结,自开国以来就非常浓郁。

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是故土,是失地,必须要想办法收回来。

这个要债的基调主导着整个北宋王朝,也让后人在这个框架之内,一直对北宋这位“残疾人士”抱有极大的同情感。

辽、宋的纠结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赵光义灭了北汉之后,挥师北上,准备端了幽州这口锅。在赵光义看来,我来拿回我家的东西,天经地义。

而对于辽国来说,后晋天福年间交割的北方领土,几十年后却被另一个王朝索债,让它感到非常窝火。

按照北宋的说法,燕云十六州这块地儿,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你要是赖着不给我,我今后会活得很憋屈。

用开国老大赵匡胤的那句话讲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宋太祖赵匡胤

而对于辽国来说,你睡眠质量如何,活得精不精神,咱真管不着。但我家的东西,你看上了就想要端走?这怎么可以。

前几年年,姓柴的那个小子顺走俺家瀛、莫数州、关隘,还没给你们算总账呢,你倒好,又开始打起歪主意了。

后周世宗柴荣

南面的邻居,你这就太不讲武德了吧?

两个王朝各执一词,从宋初开始的数次PK、群殴,到真宗时期,澶渊之盟后私底下的一连串小动作。

燕云十六州,最终成了两个王朝之间难以彻底和解的顽疾。

那么,作为两个王朝的缺憾,引发了一千多年的争论点,燕云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北宋又为何非要收复这个地方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北面那块纠结之地——燕云十六州,看看北宋为何做梦都想要将之收复。

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

为了讲清楚这块地儿的重要性,首先咱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燕云十六州的基本地理情况。

燕云十六州

从地理上来看,燕云十六州分为两块:

一块位于太行山以西的黄土高原一带,包括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等州,又称山后九州,这九州以云州(大同)为核心;

山前、后州郡划分图

另一块位于太行山脉以东、燕山山脉以南的华北平原北部,包括幽、蓟、瀛、莫、涿、檀、顺等州,又称山前七州,以幽州(北京)为核心。

这块地儿,在大一统王朝时期,基本都是由中原王朝掌控的,在塞外骑兵如秋风卷残叶、所向披靡的冷兵器时代,燕云十六州的防御属性,确实很给力。

燕云十六州在秦、汉时期属于幽、并、冀三州范围。看过《汉武大帝》的小伙伴们,对于其中雁门、代郡、渔阳、上谷这些地名肯定很熟悉,当年这里就是抗击匈奴入侵的一线阵地。

汉代地图

隋唐时期这里属于河东、河北道,当年,天可汗李世民替子孙终结了北面最大的威胁——突厥,李治又站在隋炀帝、唐太宗的肩头,完成了对高句丽的绝杀,大唐北方压力顿减。

因此,唐代时期,燕云十六州部分州郡的名气不是很大,但这块儿特别是范阳(幽州)这个地面上出来的狠人,却是各个都很知名。

像安禄山、史思明、李怀仙、朱滔、张仲武、刘仁恭,这些人,哪个都是狠角色。不光让唐朝中央很上火,而且让附近契丹、奚族也很头疼,经常被吊打。

影视剧中的安禄山

据《旧五代史》记载,每当秋高气爽之时,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便会派遣轻骑兵悄悄驰出塞外,翻越摘星山,一路上烧个草原、打个劫,让塞外游牧部族们对之恨得牙痒痒,却又无可奈何。

等到了立志恢复汉唐疆域的北宋时期,燕云之地却已经丢了几十年。

而赵家天子整顿完南面诸国之后,也觉得只要燕云十六州没回来,这革命就尚未成功,同志们还需努力。

燕云十六州——辽宋的生死旋转门

北宋王朝之所以对燕云十六州这么紧张,除了自古以来的故土情怀之外,还有源自于自身的现实短板。

地理不友好:

燕云十六州这块地儿,地势实在是太险要了,而且这地势对北宋王朝来说,相当不友好。

自燕、云诸州言,则曰山前、后,实今古之大防。自晋失十六州,为中原之祸者百年。

燕云十六州这个地方,如果你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出,其范围基本和长城的走向相重合,属于超级防守型区域。

重峦叠嶂的山川(燕山山脉、太行山脉)护甲,再加上从秦始皇时期就开始修建的人工外挂——长城。使得燕云十六州不管是在谁手里,己方防守、进攻的话,都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燕云十六州三维地形

而北宋这边,汴梁周边,属于四战之地,没多少可防御的天险。

辽国掌控着燕云十六州,如果跟北宋交恶,就可以直接汇集兵力。

或从幽州南下,在华北平原上一路向南驰骋,直抵澶州,进窥汴梁。

或从云州南下,直抵孟津,攻洛阳,夹击汴梁(这两条路线也是后来金灭宋的路线)。

金灭宋的两条路线

而一路上,能够阻拦契丹骑兵的,不过是一条反复无常的黄河水道,关键这水道各地段还深浅、宽窄不一,冬季一结冰,更是直接坑。

打一个比方,辽国和北宋就相当于紧挨着的两套房子,而燕云十六州就是这两套房子共用的防盗门,钥匙在辽国手里,你说北宋能不紧张?

北宋自身的短板

北宋这个王朝立国时就给自己挖了很多坑,其中有两个更是非常要命:

立都四战之地

早在隋朝时期,隋炀帝就开始布局江南,因为他发现,关中的经济有些靠不住。而唐代立国之后,为了安定关陇门阀和抵挡突厥、吐蕃压力、加上安史之乱,硬挺着在关中熬了几百年。

中晚唐时期,朝廷的经济仰仗东南已经定型,沿着大运河两岸兴起了大批城市,特别是地处咽喉要道的汴州,更是便利非常。

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潜。

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在这里发家、建都,后晋时期成为朝廷所在的京畿,后周时期经过王朴的大规模拓展、改造,使得北宋接手之时的汴梁,已经有超级大都市的气象。

在北宋决策集团看来,汴梁立都,很便利,也很实用,粮草能够跟得上,经济发展也好搞。

唯一不好的就是,不太安全。

东京汴梁

为此,赵匡胤还专门想过迁都,想迁到洛阳,最终回到山河表里的长安。他这种反时代的想法自然被决策层给否定了,但挖下了这个坑,就得考虑,没有燕云之地的天险防守,一旦北面来犯,该怎么办?

北宋朝廷通过在华北挖水道,修建水上长城,通过广植密林,阻碍骑兵行进,通过修建堡寨,人工竖起关隘,希望能够弥补一二。

但效果很一般。

最终宋真宗用澶渊之盟给大家做了个示范,而宋徽宗则用靖康之耻,给北宋这个坑,做了个总结。

强干弱枝的国策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北宋的立国者看到了晚唐藩镇的弊端,特别是五代十国那些军阀强人们的种种无耻行径,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北宋朝廷最终决定,实行强干弱枝的国策。

总体就是中央强,地方弱,这个对于防止作乱、以下犯上来讲,确实是一剂猛药。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中央禁军很强大,但真正看护国防的可都是边防军呀,削弱了的边防力量,靠谁来弥补?

边防人不能多,但还得能防得住,莫过于利用地理天险来加持了。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北宋必须拿下燕云十六州,这样既符合国策,也能够在屯兵上面,省下一大笔负担。

宋太宗的犀利操作,被试出了底裤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这个人,比较现实,而且当年曾参加过后周世宗柴荣北上收复三关三州的战役,对北面辽国的战力,也有着清楚的认识。

对于他来说,燕云十六州这个地方,不好拿,但也不是拿不回来。刚刚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国力虚弱,亟需休养生息,因此,他决定稳扎稳打,先积攒国力,然后再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曾这样记载:

太祖别置桩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陷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

至于掏钱买地,这操作确实很另类,但宋太祖觉得国力不行,还不到收复失地的时机,这个思想是正确的。

然而,他这个指导思想没有贯彻到弟弟赵光义身上,太平兴国四年,灭了北汉的赵光义有些飘了,他决定继续北征,一鼓作气,拿下幽州。

最后,高粱河一战,辽宋决战,此战战况惨烈,辽国主帅耶律休哥身被三创,而赵光义身负一箭,坐着驴车,仅以身免,宋军大败,被辽军追斩三十余里,斩首数万。

高粱河之战,击碎了赵光义的千古一帝之梦,也在北宋收复燕云的大业之上,投下了悲观的阴影。

收复燕云,自此,任重道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