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焦山,因1800多年前三国时一场大疫情而出名
《三国演义》中的天下大乱,是从东汉末年的政治混乱、瘟疫流行,开始席卷九州的。汉灵帝中平元年的瘟疫,是促成黄巾起义的一大因素。
演义中说:“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这时,创立“太平道”的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趁着这场大疫,广收门徒、医行天下,收揽民心,为黄巾大起义组织了四、五十万人。
这场黄巾大起义撼动了东汉王朝的根基,朝廷为征讨黄巾军,发榜募兵,引发了刘、关、张三人相识,继而桃园三结义,拉开了《三国演义》的大幕。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在汉献帝年间,北方流行大疫的时候,一位精通医理的山西名士焦光,携家带口沿江而下,来到长江之畔一座樵山下,结草为庐,隐居下来。
因为焦光在当时名气很大,皇帝听说后,多次派人来征召入朝,而被他婉言谢绝。
很少有人知道,焦光当时已经明白:北方流行的大疫,必须要用隔离的办法才能避祸。
01
东汉末年的神医张仲景写有一篇著名的《伤寒论杂病论》,开篇就介绍了建安元年到十年,这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大疫,其中绝大部分是伤寒病导致的。伤寒病是当时一种极为严重的上呼吸道传染疾病,仅仅十多年,让整个北方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这是多么恐怖的数字。
到了赤壁大战爆发时,因为曹操屯兵数十万在湖北一带,由于人群集中,医疗条件落后,又爆发了疫情,这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有了记载: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其实大战前夕,熟悉军事的周瑜就预测过,过去疾病全部发生在一年之中的春季正月到三月之间,大概率就是伤寒、流感之类的病毒。曹操这个季节把这么多军队聚集在一处地方,“必生疾病”。
果不其然,大战一触即发之际,曹军中的疫情已经蔓延开来:“时曹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意思是由于曹军中瘟疫蔓延,导致初战不利,退回长江以北。
因为疫情,曹操急于摆脱军事上的困境,才中了黄盖诈降的计策,被火烧于赤壁之畔。火攻使得曹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加上瘟疫带来的死亡,曹操最终落得败走华容道、军士死伤大半的结局,三国鼎立终于形成。
焦光来到镇江的樵山,大约就是这个时间节点。
当时北方的疫情有多严重?看一下曹植写的《说疫气》,触目惊心: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
翻译过来就是:公元217年,瘟疫流行。家家悲痛,户户哀泣。有的全家病死,有的一族皆亡。有人认为这疫气,是鬼神所兴作的。而遭遇这场灾难的人,都是粗衣陋食、荜户蓬门的贫苦百姓而已!像那些华屋鼎食、貂衣厚褥的贵族之家,则很少有像这样染病的。这是由于阴阳二气失调,寒暑分布失常,因此而产生了疫气。
焦光一看,疫情已经这么严重了,擅长医理的他赶紧带着家人,一路向南,逃离了疫情区域,来到镇江的江边小山,一处远离人群的地方安顿下来。
02
在樵山定居的焦光,每天远离人群,劳作之余便携书在山中的一方青石上咏读。
因为懂药理,他常在山中采集药材配制药物,并将自制的药物赠送周边的渔夫、樵夫,所以口碑很好。
焦光用生姜为主要原料做成药粥,提高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据说对治疗伤风感冒有特效,开创了食疗法先河。
汉献帝听说了这个事情,派人来镇江寻访。使者来镇江到处找,最后上了樵山,居然在半山腰的山洞里找到了焦光,高兴的问道:"你可是隐士焦光吗?我奉皇帝圣旨,请你下山入朝为官。"
焦光用宽袖挡着鼻子,用手指指自己的耳朵;又指指自己的嘴巴,摇摇头,意思是:我听不清你说的什么话,我也不会讲话。
就这样,焦光装聋作哑,躲避了三次。
清代《四库全书》中收有多篇有关焦公的原始资料,如汉代蔡邕的《焦君赞》、晋代葛洪的《神仙传·焦先》、晋代皇甫谧的《逸士传·焦先》、魏晋鱼豢的《焦先传》等,还有近百种图书转抄的相关资料。发现焦光有明显躲避疫情的举动。
比如葛洪的《神仙传》里说:焦光每天到山里砍柴,搭了一个象蜗牛一样的草庐居住,号称“蜗庐”。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蛋形公寓”的意思了。
有一天,焦光的草庐突然着火了,人们认为他必死无疑,火光熄灭之后,跑过去一望,焦光躺在在蜗居里面一动不动,火烧完了,才慢慢爬起来,身上衣服丝毫无损。
又有一次大雪把焦光的蜗庐压塌,人们赶忙跑去拆开房子,看到焦光还躺在雪堆下,脸上红彤彤的,象过夏天一样呢。
反正他总是躲着人群生活,用这种办法,起到了防范疫情的效果。
焦光防范得这么厉害,和北方瘟疫随着联年征战传播到了南方极有关系。
在赤壁之战中为联通蜀、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鲁肃于建安23年病逝,时年46岁。三年后,鲁肃的接班人东吴名将吕蒙和他的战友蒋钦、孙皎陆续因病去世。虽然史籍中并未明确指明他们三人的病因,但是由于此时暴发于曹魏的“丁酉大疫”正在肆虐,曹操南征又将疫情带入了孙吴之地,这三位名士之死或多或烧与这场疫情有关。
又过了两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败于陆逊,此时曹丕颇欲趁机取利,派兵南下,《三国演义》云:“时值夏天,大疫流行,马步军十死六七,遂引军回洛阳。”
而焦光因为避开疫情,终老山中。传说他修身养性,精于长寿之道,享年有140余岁。
后人为纪念焦光,将“樵山”改名为“焦山”。并以诗赞美这位小隐大德之士:
半岭有岩石,相传高士居。
往返三凤诏,生死一蜗庐。
焦光的三诏洞。
到了北宋,宋真宗突然梦见了他:有一天他在病梦中,一个自称是焦光的老人上殿献丹,梦醒后他的病居然就好了。他找人来问,才了解到焦光的事迹,汉末在焦山山洞里隐居的著名隐士,三次下诏而不起的典故。为表彰焦光,宋真宗下诏赐他谥号“明应公”,并免除焦山的田地差役,让地方官员按时祭奠。从此,焦山定慧寺一直建有焦公祠、明应公殿,地方官员负有维护、祭祀的责任。
瘟疫并不可怕,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代,焦光通过深居简出,加强抵抗力,增强免疫力等方法,为我们防范疫情作出了表率。
最近又是疫情高发时期,人类与疾病的战争永远都没有结束,但通过卫生健康防疫,我们一定会战胜疾病。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