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成功与否和投资大小无关,小成本神作盘点
我个人非常喜欢小成本或者独立制作的电影,首先这类电影受限于资本的地方很少,其次在导演资源调动有限的情况下,电影拍得出彩必然有吸引眼球的独特创意。电影在艺术作品中是最特殊的一种,电影的创作绝对离不开资本的作用,而资本往往又在制约着艺术家天马行空的创作发挥。
从拉斯·冯·提尔在二十年前就用DV拍摄剧情长片开始,就为有才华没名气的新晋导演杀出了一条血路。没钱没名气也可以一举拍出让影迷顶礼膜拜的神作,而在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在发行渠道上又打开了无限的空间,所以现在只有才华只要利用手中有限的资源,就可以完成属于自己的作品。电影成功与否取决于才华和创意,和投资大小无关。
我看过的电影里将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的我觉得是拉斯疯的《狗镇》,连布景都像跳房子一样在地上画格子,拉斯疯果然疯的够可以。可惜这部有妮可这样的一线影星,这对于没名气的素人导演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部不归入这个片单,这里推荐一些曾经的小导演如今的大咖一战成名的小成本神作。
贾樟柯的导演处女作《小武》现在公布的资料制作成本是20万,当年在北京流传是五十万,无论是哪个数字这都应该是个可以让贾樟柯倾家荡产的数字。电影的质量和对于中国当代影坛的意义无需多说,贾科长也凭借此片奠定了第六代领军人物的江湖地位。
《心迷宫》是忻钰坤的导演处女作,也是近年内陆影坛罕见的诚意之作,170万人民币投资,在当今流量明星的巨额片酬面前估计周薪都不够。电影的成功之处来自忻钰坤自己创作的剧本,具有极高的完成度。一个好故事绝对可以使一部电影立于不败之地。
《追随》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处女作,1998年28岁的诺兰用了大约3500英镑创作了这部神作,“一部在有限的条件下所完成的巅峰之作”诺兰自己的评价非常恰当。
《杀手悲歌》是罗德里格兹23岁大学时创作的剧本,在两年之后他自编自导、自己拍摄、编辑和录音创作了这部电影,制作成本大约7000刀,从此开始了自己B级片之王的导演生涯。
《大佛普拉斯》是纪录片导演黄信尧的剧情长片处女作,14年短片《大佛》入围金马奖最佳短片,当时担任评审的导演钟孟宏看中其独特的黑色幽默与台湾生命力,主动提议发展为长片。钟孟宏也为该片跨刀首度担任监制。这部采用大篇幅固定机位行车记录仪视角的镜头,讲述一个离经叛道的荒诞故事,是近年大华语圈影坛非常有创意的一部。
《光棍儿》是由天画画天(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行,郝杰执导,杨振君,叶兰等主演的一部以中国农村老光棍儿性苦闷为背景的社会现实题材电影。这部电影演员用的都是顾家沟村的群众,故事就发生张家口市万全县一个名叫顾家沟的村庄,以老杨、梁大头、顾林、六软,四个无所事事的光棍儿为对象,而二丫头背着村长丈夫,同时和多名光棍保持关系,揭露出当地光棍们的生活规律,以及性苦闷。
《看不见的客人》是西班牙导演奥里奥尔·保罗执导的一部悬疑片,导演之前导演的《女尸谜案》和编剧的《茱莉娅的眼睛》也都是非常不错的小成本悬疑片。而《看不见的客人》这部剧本完成度极高,剧情在对白的推动之下完成了多重反转,案情扑朔迷离,抽丝剥茧渐渐还原真相。
《完美陌生人》是意大利导演保罗·格诺维瑟执导的喜剧片,一次好友间其乐融融的聚餐,因为公开手机讯息而引发的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其实小成本神作有着一个非常突出的共性,因为资金的匮乏,导演能够掌控的资源有限,而在剧本下功夫无疑是影片取得成功的捷径,这也是此类影片导演往往也是编剧的原因。这部的成功从之后各国不断上映的重拍版本可见一斑。
《洛克》是英国导演斯蒂文·奈特自编自导作品。全片就是汤老湿一直在开车打电话,单一场景的独角戏演绎酸甜苦辣危机重重的人生。
《活埋》是由狮门影业公司于2010年发行的悬疑惊悚片,由罗德里格·科特兹执导,瑞安·雷诺兹主演,于2010年9月24日在美国受限上映。影片讲述了一名美国卡车司机在伊拉克遭遇袭击,醒来后发现自己身处一个棺材里惨遭活埋,必须利用身边有限的道具想方设法逃出生天的故事。影片在2010年第25届西班牙戈雅奖上获得10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音效、最佳剪辑、最佳原创剧本三项大奖。
《罪人》是瑞典导演古斯塔夫·莫勒自编自导的惊悚片,在几部小成本独角戏中,比起《洛克》和《活埋》我更喜欢这部。同样是独角戏,这部在结构上更有意思,报警电话是情节汇聚的关键点,而至此展开了几条线索在对话的推动下都成功的完成了反转,而最终这还是一部独角戏。
《鬼打墙》是一部由Jack Heller执导的惊悚悬疑片,萨拉·帕克斯顿、斯科特·伊斯特伍德、肖恩·西珀斯、凯瑟琳·沃特斯顿、克里斯托弗·邓汉参加演出。该片讲述的是被困于林间小屋中三个互不相识的年轻人所遭遇的诡异的事件。
作为一部小成本穿越题材竟然在逻辑合理的前提下,完成了一次群穿还是有一点看头的。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是一部2007年出品的独立电影,由Richard Schenkman执导,杰洛米·贝斯拜(Jerome Bixby)编剧。本片改编自科幻作家杰洛米·贝斯拜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作为总投资一万美元的小成本独立电影,其成功跳脱了“激光加金属”等传统科幻片的固有套路,以纯对白形式推进,演绎着话剧式的软科幻。
《彗星来的那一夜》是詹姆斯·沃德·布柯特自编自导的第一部长片,由艾米丽·芭尔多尼、莫瑞·史特林、雨果·阿姆斯特朗、伊丽莎白·格瑞斯、亚历克斯·马努吉安、劳伦·马赫、尼古拉斯·布兰登、劳伦·斯卡法莉娅等人主演。电影从八个朋友的餐会开始,在一场大停电之后,所有的人际关系、甚至世界秩序都有了惊人的改变,融合科幻、悬疑及室内心理剧等各种类型元素。
这部的制作成本大约五万刀,用了五个晚上在同一场景拍摄,演员的大量对白是即兴演出。对于用资金和特效水平不足为理由,认为内陆才无法拍出优质科幻片的人来说,会被这部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把脸打得啪啪的,拍不出缺的是创意而不是资金。
《摄影机不要停!》这部无疑是今年日本影坛年度最大的黑马,18万左右人民币投资的小成本独立制作,最初只在一家不到一百人的小型影院上映,上映之后口碑炸裂,在影迷的口口相传中逐渐确立神作地位,最终拿下了一亿多人民币的票房,成为本年度日本票房前十。充满奇思妙想的独立制作和B级片神作带给观众的惊喜,远远超过大师级艺术片和商业大片。
电影在结构上有着颠覆性的独创,整部电影好像一张蓝光碟,前三十分钟一镜到底的丧尸片是正片,后面将近一个小时是拍摄丧尸片的花絮,而真正把这部《摄影机不要停!》推上神位恰恰是后面的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