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地域文化是吴都文化集大成者
太和是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地域,是鄂州乃至鄂东地区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在这里开展地域文化研究,大有可为。近年来,我市提出创建三国文化之乡,大力开展鄂楚、吴楚文化研究的文化发展方略,而太和地域文化兼容包畜了所有这些文化,所以说,太和文化研究,抓住了纲要,顺应了形势,走入了正轨。
第一、太和地域文化研究意义非凡,大有可为。
首先,从地域和历史文化方面看。太和地区是历史上三国、鄂国、楚国、吴国的中心区域,是这些地方文化的汇聚地。
1、三国文化。三国六朝300年,大分大合,充满离奇。太和是三国时期议事、集会、造工、练兵、避暑和祭祀的首选之地。吴王孙权在这里留下重要足迹,比如他为纪念吕蒙收复荆州有功而建的白衣庵就在太和谢埠,他开展重要活动的吴王山、武昌山都在这里。三国西蜀大将关羽操习水军的磨刀矶在梁子湖畔的长岭,三国名将周瑜练兵的擂鼓台在梁子岛等。
2、吴、楚文化。吴代吴国,自周国公长子太伯偕弟仲雍从陕西岐山来到长江下游太湖之滨,立国“句吴”始,促进了长江中下游文化大融合。自此,吴文化显示出强劲的后发优势。从吴人孙权于三国时又立东吴称帝可见,虽经秦汉两个朝代,吴文化仍葆特有的强势。与此同时,立足长江流域八百年(即两周时期)的楚国,已与中原(指周王室所处的黄河流域)渐成鼎足之势。楚文化因为吴文化的融入,具有“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的地域文化特征,比如太和地区的稻作文化(农耕稻谷)、青铜文化(矿冶遗址)、工商文化(陶窑遗址)及好礼重葬、崇巫信鬼等风俗,即是这种融合文化的特征。
3、鄂、楚文化。古鄂国源自山西,后迁河南,西周时为占有铜资源,把中心转移长江流域,称东鄂。后被楚王熊渠灭掉,改鄂邑,并在太和地区筑鄂王城(鄂王城遗址原属鄂城马迹乡,后随区域划分归金牛),楚王封中子熊红为鄂王,仍称东鄂,东鄂依靠丰富的铜矿资源,迅速崛起,还吞并或改造了本地带有原始余习的百越部落,成为与江南吴越抗衡的强楚。因此这里的鄂文化,其实就是楚文化,如鄂王山即在太和区域。
综上所述,鄂(吴)楚、三国文化,是存在于古鄂楚(吴、三国)交错地区的人类学文化,其地域在今鄂东、皖南、赣北及湘、豫邻鄂境的一部分地区,也称长江中下游文化。太和因处其中轴位置,则自然地是这些文化的包纳。
其次,从政治经济和机构沿革方面看。太和,因有古道路驿亭快活岭(后传为太和岭)而得名。历来就是人类文明的聚集地。
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大作坊,大型冶炼厂。夏商时,这里属荆州域,是兵家重地。商周时期,鄂国中心从河南移迁至此,称东鄂,后被楚王灭,在此建鄂邑,设鄂王。秦时,灭楚,废鄂邑,实行郡县制,设鄂县。汉时,属江夏鄂县。三国时,吴王孙权在此称帝,并取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县为武昌县,把太和一带作为重要军事操练、议事办公基地。晋代设郡,武昌县属武昌郡。唐代设州,武昌县属鄂州。明、清设府,武昌县属武昌府。民国时期改成鄂城县。
可见,太和在历朝历代都是政治经济中心或重要都市,繁华不衰。今天的太和,是著名武昌鱼故乡,东邻黄石,西接武汉,南近咸宁,北联鄂黄,是鄂湘赣豫皖五省通瞿的地方。这里的6山1湖5园区旅游名胜,更是吸引各地游人骆驿不绝前来参观。
仅笔者手头拥有的极其有限的资料,太和地域可圈可点的遗址就有:文化遗址9个,古窑址8个,古矿址2个,古建9个,寺庙祠观47个,古墓区28处,古桥6个,古井6个,名人故居7个,近现代史迹11处。
第二、太和地域文化研究些什么
太和是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民间文化、特产文化以及旅游文化丰富而厚重的地区,主要应当研究这五大文化。
一、太和历史文化
这里有太多的古文化遗址,里面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很值得研究。
三大著名遗址和省文保单位:1、瓦窑懈遗址:长山、后山一带,五代时期,文物工艺品赴伦敦皇家博物馆展出。2、龙泉山古陵寤群:明太祖朱元璋六子年朱桢封楚王于此,定灵泉(龙泉)山为仙址,建“昭寤”,这里有9座王寤。3、金盆垴遗址:谢埠,新石器时代,省文保单位。
六处市级文保单位:1、三墩子遗址:太和新建村,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宋代墓葬。2、大城墩遗址:太和子坛村,新石器时代,有屈家岭文化特征。3、梅家祠堂:莲花黄村,新石器时代。4、神墩遗址:涂镇白云村,商代。5、乌龟山遗址:涂镇斗山村,西周、春秋时代。6、魁星楼:梁岛,清乾隆。
重要古民宅:1、胡后角古宅:太和胡进村,1000多平米,清咸丰年。2、朱孔阳别墅:东边朱村,一进九重,清代。3、谢埠村古村落。4、邓定远将军故居:青峰山湾。5、庾翼读书堂:张远村,东晋武昌太守,瘐亮之弟。6、张藻故居:太和谢埠人,陕西巡警道,曾受皇帝嘉奖。一进两重连五宅。
两王遗址:1、鄂王城遗址:原属鄂州马迹乡,现划到金牛西畈。距今2800年。2、吴王古寨:在谢埠村。山顶有吴王孙权为纪念吕蒙收复荆州有功而建白衣庵。1852年底,洪秀全率太平军在此设寨,一举攻克太和、梁子湖一带清军。
闻名遐迩的遗址和景点还有:1、磨刀矶:在长岭,是三国西蜀大将关羽操习水军处,山上建有关圣庙。2、青峰山:在太和,山上有明始祖朱元璋赐建清峰古刹。3、八角亭:在太和牛石熊湾,是古佛教建筑。4、茗川钟灵:在谢埠河头的茗川,沿岸有金盆垴新石器遗址、古冶炼遗址、关帝神祠、张王庙、梅车祠等。5、九狮朝阳:在狮子口村,有灵泉寺、古墓群、天赐桥、死火山口等。6、凉亭:在太和谢埠。7、公友亭。8、状元塔:在沼山。9、文昌阁:在长岭街。此外,还有扁担洲、四宫殿、玉红阁、仙人阁、天王庙、三九庙、尼姑庵等等。
这里的近现代革命遗址,记载着中国革命的重要历程,值得挖掘。
早在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在此扎寨,攻打清兵,今存有谢埠村太平军吴王山寨遗址。
二战时期,涂镇等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盛浩如、葛震寰、邱布等领导的农民武装,影响很大。陈太村游家湾遗址就是湖北最早第二个党小组。这里还是湘鄂赣豫边区革命的桥头堡。现存李家庄遗址,就是苏维埃鄂城县和红12军八一暴动旧址。还有,位于太和上洪村的中共鄂城县第八区委、八区苏维埃政府遗址。
抗战时期,这里是鄂南抗日根据地,是保卫大武汉的前哨。现存梁湖抗日游击大队部旧址在涂镇。位于胡进村的马鞍山战场遗址,是国民党185师与日浴血奋战3天的战场。
解放战争时期,王首道、张体学率359旅南下支队、新四军44团在梁子岛消灭伪顽部队,并在岛上建立综合野战医院,现存梁子岛有张家楼房指挥部和医院遗址。据说,彭德怀曾在此驻扎6个月,并留诗一首。著名月山大捷遗址在月山村,是1945年张体学率湘江鄂赣边区党委,在月山与顽匪作战,大获全胜,名噪中南。
二、太和民间文化
太和历来是是繁华之地,五省通瞿,其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值得重视。比如:
民间工艺:贝雕、油船、珍珠工艺、麦杆画等都是获过全省奖励的作品,以制作麦杆画闻名的民间艺人范文杰,获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民俗文化:太和民歌(渔歌、情歌、哭嫁歌、打夯歌、撒帐歌)、花灯(龙灯、狮舞)、采莲船、排子锣、家祭、湖祭、民间传说等是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排子锣列入省非遗保项目。
民风文化:捕鱼节(开湖节)、红枫节、蓝莓节、摘柚节、采菱(莲)节等,其中捕鱼节和红枫节走出湖北,作为一种国际文化节庆活动,闻名海内外。
三、太和名人文化
太和人杰地灵,有记载的历史与现代名人54人仅举几例:
来过这里的皇帝和国君有:楚国君熊红、鄂君启、吴大帝孙权、明太祖朱元璋、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据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曾沿樊湖水道御驾于此。
驻扎过这里的重要官员有:庚翼(庚亮之弟,县太守)。刘伯温(在青峰山获得兵书,辅佐朱元璋夺得天下,史上著名谋略家)。关羽、周瑜(三国名将,在此操练军队)。彭德怀元帅、王首道将军、张体学省长(在此指挥革命战争)。
出生于此的著名人物:孟嘉(涂镇人,古24孝人物孟宗之曾孙,晋代朝官)。孟瑛(涂镇人,官至宋节度使)。熊桴(涂镇人,著名抗倭英雄)。张裕钊(一代书法宗师,东沟龙塘村人)。项英(新四军军长,梁子湖畔人,现武昌县舒安乡响水桥村)。赵怡忠(著名战斗英雄,梁子毛塘村人)。盛浩如(长岭人,我党早期革命,1930年组织著名“八一边境暴动”)。
四、太和特产文化:
太和土特产很多,其知名品种占鄂州著名特产一半以上,这不能不说是个奇特现象,值得研究。如:武昌鱼(红尾鱼)、谢埠千张、涂镇茭头、太和米粑、太和谷酒、苕粉糕、梁湖螃蟹这些吸引八方食客的舌尖美食,还有梁湖碧玉茶、东沟珍珠、沼山胡柚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特色太和文化。
五、太和旅游文化
太和湖光山色,古迹遍布,有许多吸引游人的景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这里作为重要旅游基地创建,除精心打造6山1湖5园区外,还有梁子岛、狮子口水库、青峰山(清峰寺)、吴王山、龙山、龙虎山(莲花山)、关圣祠(谢埠村内,清康熙年建)、武昌山、张裕钊文化园、沼山森林公园、紫坛庙(涂镇九王山,西晋始建)、沼山禅寺(唐代建)、武昌观(吴王山)、子坛寺(子坛村)、长兴寺(太和花黄村龙山,始于五代)、盛浩如陵园等。行走在太和的大地,每一脚都踏在历史文化的典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