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一等功臣胡国桥在前线收到的母亲来信

  1985年8月,我从石家庄陆军学校毕业后赴云南老山前线,来到了战区最前沿的某部三连参加防御作战。我们连共坚守着四个高地,其中有三个与敌人各占一半,有的哨位离敌人只有八、九米远,有的哨位只能躺一个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我连顽强坚守阵地108个昼夜,顶住了敌人上万发炮弹的攻击,打退了敌人上百次进攻和偷袭。战后,三连被成都军区授予“坚守英雄连”荣誉称号。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时通讯很不发达,与家人联系只能靠有限的书信往来。我们在前线最高兴的事就是收到后方来信,战斗间隙,大家把收到的后方来信,在阵地上相互传看。

在战区最前沿的那拉口166高地上我曾收到一封妈妈的来信,妈妈的信给我和战友们很大的鼓励。

那时,妈妈可能觉得我不一定能回来了,信写得很长,在这里选摘如下:

国桥,我想念的儿子:

你出征已近三个月了。在这三个月中,全家人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你。我几次想拿起笔来给你写信,但是作为一个儿子在外出征的母亲来说,这信又该是怎么写呢!是骄傲、是激动、是思念、是不安……多少种感情凝结在一起,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句,现在对我来说体会尤深。你出征前和出征后的几次来信,我都反复看读多遍,有些句子竞能倒背如流。在信中,我深深体会到我的儿子再不是一个胖乎乎的娃娃了,而今变成了一位威武的解放军战士,为了亿万人民的安宁,戎马边关,战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我的儿子,你出生于62年,那是国家最困难的年代。从小你在艰苦中长大,在文化大革命的逆境中和父母一起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也受到了拚搏的启发。你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与众不同,不怕吃苦,奋力向上,从小学到中学,从四年的大学到一年的军校生活,你年年给父母带回了三好学生奖状,使我们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和精神寄托。你因为家庭的生活困境,从八岁起就上山打柴,你去野外采猪草累得浑身是汗的样子,以及你不甘落后,奋力击水在全场游泳比赛中取得冠军的情景……这一切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你大学毕业后,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一个研究生,可以回到家乡,回到你哥哥及我们身边,享受常人应该享受的欢乐。然而你没有这样做,却选择了最艰苦、最神圣的职业,带着全家人的希望和嘱托,入了军校,上了前线,接受那血与火的考验,那才是灵敏度最高的试金石呵!在这一点上,全家是放心的,我可以大胆地说,我的儿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和热的,都会做一名令祖国和我们骄傲的儿子。

我虽然是五十多岁的人了,目前正在加班复习,准备参加十一月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对于我,学习的难度是很大的,像我这样的年纪,文凭和资本对我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但我只想通过参加考试来强迫自己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和业务水平,争取为党多做点贡献,对得起我在前线打仗的儿子。让我们母子二人在遥远的北国南疆来一次挑战吧!

领导对咱家很关心,最近要派人帮助咱家修房子,我们谢绝了,咱家的家风就是奉献,无私地奉献。

别不多谈,盼回信。盼儿,杀敌立功还!

想念你的妈妈

1985年10月6日

当时,阵地上正在开展“读家信,写家信”活动,连里把妈妈这封信复写多份在各个哨位传看,战友们都说这封信不是写给我一个人的,是写给所有参战官兵的。

当年,我从战场下来时只带了妈妈的四页信纸,信封不知在哪里,一直以为是丢了。让我惊喜不已的是,去年在我们老山“坚守英雄连”战友纪念会上,时任三连指导员姚庆和把他保存了三十年的这个信封亲手交给了我。妈妈这封信的原件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我一直保留着复印件。

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儿子更加思念已经离开多年的妈妈,那一句句亲切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

“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是中国一位又一位英雄母亲民族情怀的真实写照。

让我们向天下所有的母亲

致以崇高敬礼

养育之恩重如山

天高地厚永不忘

作者简介

  胡国桥,系陆军某部大校军官,1985年在老山前线作战荣立一等战功,2015年被评为全军优秀“四会”政治教员。

转自军报记者微信平台

关注《映象老山》博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