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资深中台研究者和实践者王健先生在“技术琐话”粉丝群的公益直播演讲,技术琐话直播,每周三一期。技术公益,从微小的出发。
2015年阿里巴巴集团提出中台战略,17年咨询行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行业,为企业做出中台系统的建设。
中台越关注的越多,大家会越比较头晕、疑惑,因为每一家企业的中台的方法是不太一样的,但目前整个行业在做中台的思路逐渐开始趋于一致。在整理了500多篇中台的文章,会发现每一一家企业的模式是不太一样。大数据技术代表着一层技术革命,这样的技术的诞生,让过去无法在业务上实现的技术,在现在得以实现。企业的各种应用建立在SOA的架构上,企业将各种能力沉淀、能力组装,实现对前台的支撑,那么这样的SOA是否就是中台?从抛开商业,从技术的本性,回归到第一性原理去看中台是否有价值,中台在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里我们进行换位思考,从领导的角度去考虑,考虑为什么企业已经有了SOA架构,有了微服务,我们的创新和业务响应还是那么慢?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企业架构的概念,企业架构是企业对市场信息认知的体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市场反馈。张一鸣说过要把企业当成产品去看待,企业架构就是产品的架构。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取利润,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断接受到外界的市场的反馈,市场的认知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才会跟着变化来调整架构来去与市场匹配。在过去几年做中台的项目,并不断与外界的行业人士进行沟通,我们认为中台其实是解决企业架构的问题。在继续探索中台做什么,我们需要通过栖息地模型来帮助我们进行理解。在接触中台的业务中,我们经常听到两个词,一个是确定性,一个是不确定性,在创业的阶段,公司所面临的问题都是混乱的状态,并不知道最佳实践是什么,因为创业可能是要颠覆掉原来的最佳实践的方法,从而建立新的竞争力。但随着公司的发展,管理者们希望进入一种确定性的状态,也就是希望我们的成功能够复制,也就是通过对事情的认知、对业务的认知的提升,从而找到最佳实践,并且将这样的能力沉淀,在后面可以大量复制,而不是每次都从混乱的当中重新开始。
然后这里再来谈另外一个东西,就是平台,平台是我们并不陌生的东西,通过平台我们可以轻松的构建很多业务。将平台的演进看成一个金字塔,对于金字塔底端,是最不需要和业务进行关联的。比如操作系统。
业务的纯度在不断增加,可以用更快的响应、速度去构建新的应用,这就是中台所代表的一个趋势。
从栖息地模型到平台的演进趋势,我们大致应该了解中台到底是做什么。我们这里归纳为三点。第一点,从“去重” 到“复用”。对于大多数平台里面的烟囱系统,我们是否可以将重复的功能给去除掉,放到一个平台中。第二点,从“治理”到“赋能”。从业务平台和业务中台的角度来考虑,我们认为中台就是平台,只不过是平台2.0,相当于平台的再继续往上走一步,对业务的支撑更加友好。所以中台是从治理上考虑如何赋能的作用。第三点,从“技术的视角去驱动”到“业务价值的驱动”。上面这些还是过于抽象,我们从细节上来看中台到底做了哪些事情?1. 基于DDD的业务边界划分与业务能力的识别。从领域的边界划分,而不是从功能的角度去拆解,这样做事为了更好的让能力去 “复用”。通过领域边界的划分,能够让我们的能力内聚,边界之间的关系关联变得很少。比如一个请求在使用一个能力使用到20个服务,对于这样的能力改动一个就变化很大,那这种能力使我们不敢使用的。所以我们认为中台的能力质量保证,稳定性是最终要的。所以我们按照DDD领域的能力去拆分,而不是按照功能模块去拆分,能力是更加稳定的。2. 业务能力的分层,大家在做中台的架构时候,都开始去考虑能力的分层。但为什么要做能力的分层,前台应用管理的视角来看,中台提供更多业务能力,更快的去构建应用,那么中台提供更多的业务能力是越多越好。也就是在流程、数据、业务上进行复用,来帮助前台应用实现更多的创新、更快的构建应用。
对于更多的能力有更多的选择,对于我们的创新的是更大的。
3. 业务模式的复用(插件、配置化)关于这样的业务能力包括高层次的和低层次的。低层次的就是提供查询订单的能力、打通客户,A系统存储数据,B系统就能看到数据。低层次的能力属于业务数据的复用。高层次的就是不再提供琐碎的能力,而是提供B2B,C2C,出行、金融、电商的模式和方案。这里是抽象的业务模式,也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赚钱。比如阿里的交易中台,我们认为阿里是在基于交易的这个模式在不断的复制,复制在各个地区,复制在各个领域,这样的交易模型是一致的。我们会发现滴滴的创新模式是越来越快,我们认为滴滴是在出行的业务模式上不断的进行提炼,通过业务模式的插件化和配置化,快速的再不同的领域上做业务的扩展。这里关键点不在于做插件化、配置化,而在于对业务是否可以提取出来可复用的业务模式。
4. 关注业务能力的管理运营。从“去重”的角度的来看。并不关注这些能力在哪,用的怎么样,体验的怎么样?但对于前台应用而言,对于上千的能力,如何轻松的查询到、适应前台应用的需求。中台应该是业务视角驱动的架构演进,而不是架构、技术驱动的变化,需要我们把眼光始终放在业务、前台的视点去审视和思考。用了让中台用户更好的使用中台的能力,对中台用户提供能力支撑,就需要有能力的管理,这些能力能带来什么,有什么局限,能力如何去组合来完成某一类型的业务模式.一个中台做了一堆微服务、很多能力,但是发现没有人去用,真正推动的时候谁都不愿意用。在行业里面认为中台做的好不好的标志就是看前台是否愿意去用。那么如何让前台应用去使用了。网易的汪源老师提出了一个概念是'胖中台。胖中台就是关注中台内部的能力组织之外,还会为前台定向的提供支撑,有一个贴身服务,如图产品的销售和售前。做现场的咨询、实施、去交前端应用有哪些能力,能力如何去应用,其实就是中台往前端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演进。
业务中台如何去建设
微服务只是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和中台不是一个层次的事情。微服务在实际中很少做到产品的级别的复用。微服务解决的是技术异构的问题、组织异构的问题、弹性问题。
判断微服务是否是企业级的,看是否在同时支持多个不同的前台产品或是前台团队。
我们认为谈共享往往还是中台内的视角,而谈复用则强调的是要从前台的视角出发。复用包括能力能不能被复用,能力用户体验是什么样。
中台是一个平台型的产品,不是接触客户的产品,哪些是前台承载还是后台承载。在建设中台,我们需要考虑哪些事情需要考虑的。
中台的问题不是一个DDD问题、微服务问题、技术架构的问题,其实是企业架构层面。是不是用已有的架构去做,但是传统的行业有20年的基础,很多因素并不是和现在划分。传统的架构非常的重,原来的架构划分可以很清晰告诉别人而这里有CRM、ERP等,但没法告诉哪些是在平台,哪些是在中台。
我们自己在做的时候会考虑一些方法,比如考虑传统企业架构的方法,业务、技术、数据架构的划分,提供一个大的框架,避免在不同的架构之间的跳跃。原来的企业架构更多提供信息化问题,现在中台架构考虑的是未来技术的发展。把产品、战略思维引进来。
将战略层考虑进去,因为中台未来就是企业的竞争力,需要构建未来技术的壁垒,需要考虑不同产品的商业模式,不能脱离现实场景。企业在做几种业务模式,这几个业务模式在处理几种业务业务域的问题,这些业务域哪些组件和能力可以使用。
先梳理业务、了解业务现状、业务流程、业务能力、业务架构,再通过这些业务架构分层的提炼在映射到微服务的应用架构,然后在拿技术架构数据架构去匹配,在来完成自下而上的企业架构。
什么东西属于中台、什么东西不属于中台,前台有不同的业务线,赚钱依赖几种不同的业务模式,分析运营扩展中在使用哪些业务模式,业务线在复用哪些能力,考虑战略、商业,来对前台和中台能力的划分。这种边界的划分,需要组织的碰撞。
很多时候业务和老板看不到中台的价值在哪,并且将系统做成分布式非常复杂,往往是互联公司做中台的比较成功,这在于其组织架构,有产品团队。 传统组织会是业务研发的团队。如果要找到中台的边界,需要将IT前置,在企业中构建企业前台产品团队,这样才能找到中台团队(找到自己的位置),否则中台团队急需要业务开发还需要做技术的开发。
互联网会能不能通过自助式的服务,通过不断的转化,来做中台产品化。产品的视角在互联网企业是天生的,但对于传统行业项目制,需要产品化思维。
现在行业不是只谈服务怎么划分这样的简单的层次,而是更多将中台当做产品来做,产品对企业的价值是什么?这里会考虑产品的边界、产品的架构,产品与前台应用的如何沟通、协作,中台的质量如何保证,中台也不会一步到位完成。
引用列表
* 《2018阿里云栖大会-深圳峰会》
* 《广发银行IT 架构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 《滴滴业务中台构建实践 》
* 《如何构建滴滴出行业务中台》
* 《美团-牟宗彦-美团收单供应链架构演进》
* 《京东应用架构设计》
* 《2019网易云创峰会-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