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越来越热,但“读研改变命运”却变得越来越难

近些年考研相当火爆,2017年全国考研人数为201万人;2018年全国考研人数为238万人,较2017年增加了37万,增幅达18.4%;2019年考研人数约290万,较2018年增加了52万,增幅为21%;2020年考研人数为341万,较2019年增加了50多万,增幅超过17%。
每年考研,报考人数都是“刷新历史记录”,且近两年连续增幅超过50万。
如果只考虑报考人数的增长率,国内大概找不到第二个被如此追捧的选拔类考试了。
人们为什么会热衷考研?主要还是因为大家相信“读研会改变命运”。无论是对自身现状不满的应届毕业生,还是认为自己事业发展遇到瓶颈的历届大学毕业生,他们都希望通过考上研究生来改变命运,改变人生。
确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通过读研,实现了人生的跨越式发展,他们实现了他们曾经连想都不敢想的愿望。读研带来的不仅仅是收入的提升、物质的富裕,还让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纯粹、自然。有读研经历的人,大多更加沉稳、理性,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多样和科学。
另外,拥有高学历的研究生在我们所处的“学历型社会”中,会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通常也更容易得到重视。也就是说,研究生成功“改变命运”的几率要更大些。
人们相信“读研会改变命运”,人们坚信“努力终会得到回报”,所以,考研越来越热,考研生越来越拼命。然而,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在当下的激烈环境下,“读研改变命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
2020年考研生规模达到创纪录的341万人,虽然考研生人数较2019年大幅度增加,但根据很多高校发布的研究生招录计划,发现今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根本就不是成比例的增长。有机构预计,2020年研究生招生名额只会较去年小幅度增加,仅80万左右的考生有机会读研,那也就意味着将有约260万考生会落榜,落榜考研生规模或比去年增加四十万。
就是这很少的读研机会,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专门留给推免生的。北京大学2020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3156名,其中推免生为1593名;南京大学2020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4000名,其中推免生为2000名;西安交通大学2020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4600名,其中推免生为2300名;四川大学2020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5780名,其中推免生为2900名;南开大学2020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2978名,其中推免生为1711名……
在部分知名大学,推免生占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比例已经达到或超过50%。数据统计,录取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中,推免生占比从2010年的40%,上升到现在的50%左右;录取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中,推免生占比从2020年的不到10%,上升到现在的超过30%。幸亏相关部门提出了“招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这样的要求,否则推免生占比会更大。
考研生越来越多,而他们考取的概率却越来越小,许多人想通过读研改变人生,但绝大多数人还没有踏入研究生的大门,就倒下了。
那么成功晋级为研究生的人们,是不是就毫无悬念地会“改变命运、改变人生”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在高端人才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即便是研究生,也越来越难找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好机会。前段时间,网络上疯传“北大清华博士到中学任教”的讯息。有人说,名校博士到中学任教是因为他们难以找到其他合适的工作;有人说,一流中学能吸引名校博士加盟,是因为它们能提供相当可观的待遇;也有人说,北大清华毕业生选择到中学,仅仅是他们的个人职业选择,无关其他。
不管大家如何评论,有一点可以肯定,社会能提供的高端就业岗位少了,或者说,所谓的“高端就业岗位”,待遇渐渐没有了吸引力。
事实上,从待遇的角度看,能被一流中学录取的北大清华博士,还算幸运的,因为再过几年,等一流中学师资力量饱和了,北大清华博士想进一流中学教书,恐怕也不那么容易了。
其次,由于部分研究生追求的是文凭,而不是自身能力的提升,使得社会对研究生水平存有质疑,造成毕业研究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教育学者熊丙奇博士曾对此做过分析,他认为不少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是为追求一纸文凭,而非为提高自身能力,这导致大学毕业生整体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
部分研究生“重文凭不重能力”,以及部分院校研究生教学质量停滞不前,导致部分研究生能力一般,难以得到就业市场认可。这是一些拥有研究生学历的高校毕业生无法实现“人生逆转”的一个重要原因。
报考研究生的人越来也多,研究生考试竞争激烈程度越来越大,而考取了研究生,又越来越难实现“改变命运”的目标,读研渐渐成为很多人“得不到又舍不得放弃”的追求。
不过话说回来,考研,至少给了人们“改变命运和人生”的机会,或许得到这个机会越来越难,但有总比没有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