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碑文详注(5)
《曹全碑》碑阳文字详注(5)
(完成于2020年12月23日 chen li)
一、序言
近段时间以来,在断断续续地注译“曹全碑”碑文(碑阳)。
关于“注译”的背景:2019年5月22日,到老年大学书法班学习隶书、习练“曹全碑”。在接触“曹全碑”之初,连碑文都读不通顺,更不用说知其意了。后来,才逐渐读通了碑文、明了其意。再后来,随着对碑文兴趣的增加,就想对其做一番注译。为此,特地到网上查看了一些关于“曹全碑”的译文。在查看了一番后,感觉不甚“解渴”;后来就决定:以自己“解渴”为标准,查找资料,对碑文作比较详细的注译。
可当真的“工作”起来后,才发觉这项工作着实有难度;这个,主因是自己在中国历史与古汉语方面,知识的浅薄。
故虽然费力不小,但受知识水平所限,注译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诚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特别声明:文中所涉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上的公开信息。使用这些资料的唯一目的,就是“注译”。而注译之目的,一是通过注译,深化自己对碑文的学习和理解;二是在阅读理解碑文方面,为有像我当初那样不熟悉碑文的人提供一点助益。除此目的外,别无其他,更无营利之所图。
文中主要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度汉语、百度文库、360个人图书馆、词典网、国学大师网、在线新华字典、在线汉语字典。
由于注译的篇幅较长,致阅读起来尤其是在手机上阅读不是很方便,为减小篇幅便于阅读,便根据碑文之上下文意思,将碑文划分为10个段落,把对每一段落的注译,单独列作一篇文档。
碑文之具体段落划分如下:
段1:君讳全 ~所在为雄。
段2:君高祖父敏 ~ 是以位不副德。
段3:君童龀好学 ~ 不陨其名。
段4:及其从政 ~ 远近惮威。
段5:建宁二年 ~ 悉以簿官。
段6:迁右扶风槐里令 ~ 拜酒泉禄福长。
段7:訞贼张角 ~ 绝其本根。
段8:遂访故老商量 ~ 百工戴恩。
段9:县前以河平元年 ~ 役不干时。
段10:门下掾王敞 ~ 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
本篇,是对第5段碑文的注译。
二、注译
〔1〕建宁二年
a、建宁:是东汉灵帝刘宏在位时的首个年号。灵帝共在位21年(168年~188年),共立有4个年号,依先后次序分别为:建宁、熹(xī)平、光和、中平。
b、二年:年号为“建宁”的第二个年头(建宁年号,共经历了四个年头,即从建宁元年到建宁四年。)。
c、建宁二年:年号为建宁的第二个年头(建宁第二年)。
〔2〕举孝廉
a、举:推选;选举。
b、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孝廉非官职,孝廉是汉朝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孝廉是两汉时期选官制度察举制度之一,是“孝子廉吏”的合称。最初实际上是两科,分别是举孝子、举廉吏。但在两汉,孝廉往往连称而混为一科。
孝廉属常科。所谓常科,是指周期性、经常性进行的科目,要求郡国每岁必举,否则以不奉诏论,可见当时朝廷的重视。
东汉光武帝在诏书中明确规定了察举孝廉的四项标准:"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悌:tì 敬爱兄长。)廉公之行。”
孝廉重品行,符合以上标准的人即可被称为“孝廉”,其中孝悌和廉公是察举孝廉的最主要的标准。所举孝廉,大多为从未担任过官职的,但也有少数郡县之属吏。
举孝廉后,到中央则多在郎署任职,再由郎逐步升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或者外迁到地方为令、长、丞,再逐步升任太守、刺史等。有不少辅弼重臣,皆出身于孝廉。这充分说明孝廉是两汉时期官吏进身的正途,其不亚于后世的进士出身。
孝廉之设,始于汉武帝,最初的时候是每郡岁举二人,但因各郡大小不等,人口相差悬殊,多的上百万,小的仅几万。故后来规定按人口比例举人,大致是每二十万人岁举一人,不足二十万每两年举一人,不足十万每三年举一人。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针对一些边郡地区,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还另有优待政策。
c、举孝廉:成为察举的孝廉(成为孝廉)。
〔3〕除郎中
a、除:授;拜(官职)。
b、郎中:古代官名。战国时为国君侍卫。秦汉为郎中令的属官。东汉以后为尚书台属官。隋唐以后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职级在尚书、侍郎、丞以下。
注:
①秦汉:指秦朝与汉朝之间的西楚王朝时期,即公元前206年4月~公元前202年12月。
②尚书台:官署名,别称“台阁”。东汉始置,掌群臣章奏,传达诏命等。尚书之名始于战国,或称掌书、主书、御书,齐、秦、魏等国皆设此官,为君主的秘书。尚,即执掌之意。
c、除郎中:被授予郎中之职(出任郎中一职/任郎中)。
〔4〕拜西域戊部司马
a、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如:拜将(jiàng)、拜相(xiàng )、拜师、拜把子。
b、西域:指汉西域,即西域都护府所辖地域。
注:
①西域都护府:西汉武帝时期,张骞(qiān)通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丝绸之路,打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通道。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任命骑都尉郑吉为西域都护,统辖西域三十六国(据《汉书西域传补注》考订,三十六国分别是:婼(ruò)羌国、楼兰国、且末国、小宛国、精绝国、戎卢国、扜(wū)弥国、渠勒国、于阗国、皮山国、乌秆国、西夜国、子合国、蒲犁国、依耐国、无雷国、难兜国、大宛国、桃槐国、休循国、捐毒国、莎车国、疏勒国、尉头国、姑墨国、温宿国、龟兹国、尉犁国、危须国、焉耆(qí)国、姑师国、墨山国、劫国、狐胡国、渠犁国、乌垒国。)。西域都护府也成为了西汉中央政府在西域的第一个最高军事政治中心。西域都护府相继历任10余位都护,代表中央政权对西域实施了有效管辖和社会治理。治所先在乌垒(今新疆轮台县东北),西汉后期至东汉时期在它乾(今新疆新和县境内)。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其间,班超(东汉时期军事家、外交家)、班勇(东汉将领,班超的少子(少子:最小的儿子。)。)都曾担任过西域都护,并在它乾居住过。
西域都护府地图:
②都护:官名。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置“西域都护”,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控制西域各国。“都”为全部,“护”为带兵监护,“都护”即为“总监护”之意。
c、戊:天干的第五位;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里,其所代表的方位为中央。
注:
天干:是指天干地支中的十个天干。原始十天干为:“阏(yān)逢、旃蒙(zhān méng)、柔兆、强圉(yǔ)、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yì)、昭阳”,简化后的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d、司马:武官官职名。其广泛存在于汉代官制的诸多系统中,即在汉代官制中,依司马所属的部门不同,在将军、都尉、校尉、中尉、卫尉职级上,皆设有司马一职。也就是说,虽同称司马,但职级不一定等同。
e、戊部司马:是以“部名+司马”命名的官职,它属于以“地名+司马”命名的司马范畴;此种命名规则存在于都尉系统中。所谓“部”,有“方位”或“地块、片区”之意。与此种命名方式同类的举例:前部司马、后部司马、左部司马、右部司马、中部司马、戊己司马等等。
f、西域戊部司马:西域都护府戊部的司马。
g、拜西域戊部司马:就任西域都护府戊部司马一职(任职西域都护府戊部司马)。
〔5〕时疏勒国王和德
a、时:指现在或者过去的某一时候,犹言“当时”、“那时”、“其时”。
b、疏勒:西域古国名,前述西域36国之一(见〔4〕.b注①)。其境相当于今新疆之喀什。
c、和德:人名。疏勒国国王。
d、时疏勒国王和德:当时疏勒国的国王和德。
〔6〕弑父篡位
a、弑: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
b、父:父亲。
c、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地位。
d、弑父篡位:杀死父王篡夺王位。
〔7〕不供职贡
a、不: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
b、供:供给,供奉。
c、职贡:古代称藩属或外国对于朝廷按时的贡纳。
d、不供职供:不向朝廷纳贡(停止/拒绝向朝廷进贡)。
〔8〕君兴师征讨
a、君:对对方的尊称,犹言 “您”。在此,“君”,指碑文中的主人公 —— 东汉灵帝时期郃阳县县令曹全。
b、兴师:兴兵;起兵。
c、征讨:出兵讨伐。
d、君兴师征讨:您率兵出征(疏勒国),讨伐(和德)。
〔9〕有兖(吮)脓之仁
a、兖:yǎn同“沇”。水名。也作“渷”(渷,yǎn,古河名,济水的别称。)。――此意在本句里解释不通。
后人依本句后3字推断:“兖”为误,应为“吮”。
吮:嘬(zuō);聚缩嘴唇而吸取。
b、脓:从疮口流出的黄绿色粘液。
c、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意为“的”。
d、仁:仁德。
e、吮脓之仁:源自典故“为卒吮脓” (卒:zú兵:士卒。小卒。兵卒。)―― 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一则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吴起将军的故事――吴起作为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骑马乘车,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一名士兵长有毒疮,吴起用嘴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脓液,你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你有所不知,当年将军就曾为孩子他爸吸吮毒疮,他爸因此被感动,在战场上不畏生死、勇猛向前,最终死在了战场上;如今将军又给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我儿子又会怎么死,因此我才哭啊!”
f、有吮脓之仁:有着吴起将军“为卒吮脓”般的仁德(在关爱部下方面,有着吴起将军“为卒吮脓”般的仁德。)。
〔10〕分醪之惠
a、分:分给,分配,分享。
b、醪:浊酒,也称醪糟;酒的总称。
c、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意为“的”。
d、惠: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恩惠。
e、分醪之惠:把酒惠及大家(有酒则分给部下,与部下一同分享。 )。
〔11〕攻城野战
攻城野战:汉语成语,意思是“攻打城池,野外作战。”该成语出自《墨子·节用上》 。
注:
墨子,名翟(dí),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子的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
〔12〕谋若涌泉
a、谋:谋略。
b、若:如同。
c、涌泉:奔涌而出的泉水。
d、谋若涌泉:谋略像奔涌而出的泉水一样多。汉语成语“谋如涌泉”,出自南朝·宋·范晔(yè)《后汉书·马援传》 。二者意思相同。
〔13〕威牟诸贲
a、威:表现出来的能压服人的力量或使人敬畏的态度;威猛。
b、牟:móu 通“侔(móu)”。相等,齐。
c、诸:众;许多。
d、贲:奔走,快跑。虎贲:古时指勇士、武士。
e、威牟诸贲:征讨大军犹如威猛的虎贲之师,锐不可当。
〔14〕和德面缚归死
a、和德:人名。疏勒国的国王。
b、面缚:双手反绑;古代用以表示投降。
c、归死:接受死刑,请死。
d、和德面缚归死:和德投降,接受死刑。
〔15〕还师振旅
a、还:返回,调回。
b、师、旅:军队。
c、振:整治,整顿,休整。
d、还师振旅:调回征讨大军,休整(班师休整)。
〔16〕诸国礼遗
a、诸:众,各。
b、诸国:指与剿灭“疏勒国国王和德”相关的西域各国。
c、礼:礼物。
d、遗:wèi 赠与;送给。
e、诸国礼遗:西域各国纷纷奉上礼物。
〔17〕且二百万
a、且:将要,将近。
b、二百万:钱数。汉朝的国币为“五铢钱”。
注:
五铢钱:是中国古铜币名。钱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汉武帝于元鼎四年 (前113年) 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 (钟官、辨铜、技巧三官) 负责铸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面文“五铢”二字的钱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故被称为“五铢钱”。
铢:古代质量单位。 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即二十四铢为一两。
汉代五铢钱照片:
c、且二百万:(礼物价值)近二百万(五铢钱)。
〔18〕悉以簿官
a、悉:尽,全。
b、以:用;拿。
c、悉以:(一个个)全都;(一件件)全部拿出。
d、簿:〈动词〉造册登记。
e、官:官府;国家;公家。
f、悉以簿官:全数归公,计入官方账册(全部逐一登记在册,归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