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起读伤寒九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青龙按:这条主要说明桂枝汤主要解肌祛风,脉浮弱说明邪气微,如果脉浮紧肯定邪气盛;根据情况,所以强调宜桂枝汤,商量口气。43,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青龙按:太阳病本应汗解,反而用下法,导致微喘,因为表没有解,还得用桂枝汤解肌祛风,加厚朴杏子治疗喘。本条结合18条,喘家作桂枝证汤加厚朴杏子佳条文互参!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青龙按: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必须先解表,如果用下法是不对的;解表可以考虑桂枝汤。后世发明表里两解如防风通圣等较仲景时代进步一些;当然仲景也有表里两解例子,不可拘泥本条先解表。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需解外则愈,宜桂枝汤。青龙按:本来这个发汗,但是用了发汗没治好,医生考虑可能有里证,所以再用下法还是没有治好。脉象浮说明邪气在表,还得发汗解肌,可以考虑桂枝汤。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青龙按:太阳病七八天了,仍然跟初期太阳伤寒一样身疼痛发热无汗脉浮紧,这是表证未解,还得发汗,不要拘泥时间比较长了不可发汗,可以麻黄汤;药后出现鼻子出血,不要紧张,出血就好了。这个用了发汗剂临床常见患者鼻子出血,尤其孩子多。我已经见过好几例了。成无己,尤在泾认为邪气“郁而化热,变为血热”。柯韵伯等解释“阳络受伤”,至于什么原因也不得而知。而现在教材解释为“阳邪郁遏”(五版)、“阳气郁遏较重”(新世纪版),更是难于让人信服、因为“阳邪”是什么?是否就是热邪,此种说法比较含糊。阳气郁遏又怎么可能造成衄血。这里再说一下,邪气是否随衄而解,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若衄血不多,且血后病情随之减轻,脉静身和,为邪去向愈之兆;若衄血量多,且衄后身热不退,或身热夜重,心烦不寐,舌绛苔燥,脉细数者,又为热入营血之象,故不可盲目信从“衄乃解”之言,临床仔细分别,如果热入营血必须清热凉血解毒,以免贻误战机造成伤害!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这一条论述太阳阳明并病的成因和证治,可分三段进行分析。第一段从二阳并病至续自微汗出,不恶寒,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并病的成因。太阳病汗出不彻,可以转属阳明。太阳初得病时,用汗法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发汗不够彻底,也达不到祛邪外出的目的。表邪不解,就有可能转属阳明。阳明是多气多血、阳气昌隆之经。里热盛,逼迫津液外越,故见汗出;表邪已尽,就不恶寒了。因此,汗出、不恶寒是表邪全部入里,阳明燥热已成的表现,治疗应用下法。第二段从若太阳病证不罢者至当解之熏之,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并病的证治。如果太阳之邪只有部分入里而太阳病证不罢者,那就称为二阳并病。二阳并病,邪气入里并于阳明,又有入腑与入经的不同。如果太阳表证不罢,即使阳明燥热已成,也不能先用下法,否则就会使表邪内陷而发生他变,因此要先解表后攻里。由于部分的邪气已经入里了,在表的邪气也已经有所减轻,如果用大汗之法,就会使津液外出,反而助阳明燥热,因此以小汗为宜。如果太阳表邪不罢,部分邪气内传阳明,就会出现面色缘缘正赤。赤为红之甚,正赤就是深红之色。缘缘正赤指满面通红,而且从表皮到深层都很红。这种红色既不是局部发红,也不是浮红、泛红、嫩红,与虚阳上浮的面赤截然不同。同时,这种红色也比以不得小汗出而有小邪不解的面有热色之红为深。由于阳明经中之邪怫郁不散,使阳气不得发越,那么还应伴有恶寒、发热等一些证候。解之熏之,都是指汗法而言,可用葛根汤清解阳明经热,兼解太阳表邪。第三段从若发汗不彻至结尾,进一步论述二阳并病的成因和主证。造成二阳并病的原因,是太阳病发汗不彻所致。当汗不汗,不仅不能使表邪发散,而且使阳气怫郁不得发越。阳气闭郁,进而化热,故见烦躁。邪气外闭,肺气不利,故见短气,但坐而不能平卧。太阳主皮毛,阳明主肌肉,这二经邪气不解,营卫之气滞涩不利,就会出现痛无定处,一会儿在腹中,一会儿在四肢,如果按的话又找不到明确的痛处。究其原因,以上这些症状都是汗出不彻,两阳经的经气闭郁所致。怎么知道是汗出不彻呢?除了以上证候外,还能见到涩滞的脉象。脉涩反映了邪气凝滞未散,营卫郁遏不畅。治疗就应当再发汗,以疏解两阳经表之邪,这个病才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