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壳枪的枪背带,为什么不能扎在腰带里面

先来看几幅剧照:

这是《长津湖》的剧照。驳壳枪的背带被扎在了腰带里面。

这是《狼毒花》的剧照。驳壳枪的背带被子弹带紧紧地扎死。

这样的背法,比长长地吊在屁股上显得精干、利索。但盒子炮这样背挎是错误的,它的致命之处在于:

第一,枪背带调整的太短,不方便抽枪。因为驳壳枪枪身特别长,达300毫米以上,所以,枪背带的长度应调整到当右大臂伸直或略弯曲时刚好方便地握住枪柄,然后弯曲大臂,才能把那长达300多毫米的手枪从盒套中抽出。二战时德军一般将手枪置于腰带左前侧,美国兵习惯将手枪斜挎到屁股上或固定在右大腿部,也都是为了右大臂伸直时方便握住枪柄抽枪的。

看上图,这是旧中国两名警察(或商会武装人员)背驳壳枪,看到他们的枪背带的长度没有?

这是解放初期我军三名官兵的照相,驳壳枪枪背带的长度也是同样。

十七年老电影中,片中背驳壳枪的镜头也很能说明史实,比如:

这是1963年出品的电影《暴风骤雨》中的截图,由老艺人于洋饰演的工作队肖队长,看他的盒子炮那背带的长度,和今天的戏子背驳壳枪也是不一样。

像电视剧中那样的携枪法,要想握住紧挨着腰带的枪柄,大臂就已经弯到差不多极限了,还能再怎么弯曲大臂才能将那300多毫米的驳壳枪从木盒子里抽出来呢?而且那枪背带又让皮带给紧紧地束缚住纹丝动不了。至于像《狼毒花》中那几个男戏子那样把枪背带调整的那么短,还要用九龙带(驳壳枪子弹袋)把驳壳枪的背带死死地箍住,遇敌时要想快速抽出枪来,就更是休想。

第二,枪背带被腰带甚至被子弹带捆住,无法起到盒子的作用。盒子枪那大大的木盒子除了用于藏枪,还有一个功能,是用来结合到枪的握柄上作枪托使用的。

如果将其用腰带捆扎,势必就得先解下腰带才能移动枪盒套,这就徒增了不必要的麻烦,而若是还要捆扎到九龙带里面,那要是想在敌人逼近时把它取到手,就等死后再说吧。

上图是一队国军的手枪兵正在进行瞄准训练,所有驳壳枪全部驳接了木头盒子做抵肩瞄准。

我至今仍然牢牢记得我初当兵时听到的一句话:“不管你身上捆了多少条带子,枪的带子都得置于所有带子的最外侧。”

1958年拍摄的影片《粮食》中,有一场汉奸内讧的戏。由方辉饰演的伪军小队长在用腰带打过汉奸四秃子后,重新将腰带系回到腰间。此时,他的身上已经斜背了一支盒子炮,如果图省事,那么他只要将腰带直接扎在身上、把盒子枪的背带也扎在里面就行了,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撩开盒子炮的背带,将腰带扎在了盒子炮的背带里面。使盒子炮的背带置于腰带的外侧。这是一个下意识的动作,这也是经过长期军事养成后的动作。就这么一个并非特写的小动作,老艺人那种可贵的敬业精神淋漓尽现。

什么事都不能绝对化、极端化,极少数老照片中,特别是到了解放战争以后的老照片中,有的警卫战士也将枪背带扎在腰带里,这是怎么回事呢?唯一的可能,就是年轻人照相时耍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