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育孩子不要总是哭?
在知乎见了一个提问说,家里有个三岁的妹妹,很任性,要什么就须得到,不然就大哭。而自己觉得自己不会暴力,但发现妹妹不听,一训就哭,还告状,家人觉得她还小,不用太较真。可是自己却受不了,因为,妹妹一歇斯底里大哭,自己就想打她。
其实,在现实生活里头,很多的成人,都会受不了孩子的哭,并会在孩子大哭之时,就想着去训斥,乃至于扬手。这其实是对儿童的不了解所致,那就要去了解儿童。
据我对儿童的了解来看,因为大脑发育不够完善、人生经验不丰富等,三岁儿童在有了不如意的时候,多半都是哭的。哭,既是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是为自己搬救兵,找助手。
三岁儿童,要什么就须得到,不然就哭,这其实是儿童在过去数年的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模式,即,得到就喜欢,得不到就哭,而后便是有人哄。
至于你,在发现三岁女童就哭的时候,就受不了的了,那是你的问题,是你想着女童能够满足自己,如若不得满足,自己就受不了。而这,需处理。而不是见女童在哭,自己就想扬手打她。
其实,在生活里头,没有谁会是处处让我们称心如意的,我们也不大可能满足他人的所有需求。不论是谁,那都会有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的。而在年幼之时,需求不得满足,哭就行。哭了之后,有人哄。
但,及至年长,在需求不得满足的时候,哭了,也不容易得到他人的哄了。那,我们就要去学习比“哭”或“闹”要理智和成熟的方式了,而那便是情绪管理,是独处正念。是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抚慰她,滋养她,强壮她。
其次便是去了解儿童,当你真的了解了儿童,对孩子的哭,就会多点好奇的欣赏。不仅如此,你还会知道如何来去以静制动。清楚如何来去读懂儿童的哭。孩子会哭,绝对是有原因的。成人不该对孩子的“哭”,不闻不问。
其三便是,若有静下来认真去观察孩子,也许,我们会是有所发现,再是爱哭的孩子,那在某些时候,也会不哭不闹的,而那某些时候,孩子会带给我们感动。我就曾有见妈妈说自家女孩不如意就哭,但观察发现,那孩子其实并不是在每一次不如意的时候,就大哭不止。
那在觉得孩子总是哭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花点时间来去做记录,记录孩子在不如意,需求不得满足的时候,不哭不闹的次数。哪怕这次数,少得很,那也说明孩子是会有不哭的时候的,而我们对孩子的认知,是有失偏颇的。人就这样,当我们觉得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肉眼所见,全是孩子的不听话。
而后便是给予夸赞,以让孩子清楚知道,原来,不哭能够得到他人的赞美。儿童是喜欢被人夸赞的,那成人想着培养孩子的某些习惯,就要去强化儿童的那个习惯,慢慢地,孩子的某些习惯,就被养成的了。
其四,在发现孩子要什么,就必须得到,得不到就哭的时候,我们可以教孩子在得不到的时候,如何不哭。如,在想吃糖果,却拿不到糖果的时候,就跟身边的大人说,哥哥,请帮我拿糖果。在孩子面前多做示范,耐心地引导孩子去用嘴来表达,慢慢地,孩子就会少些哭闹的。三岁儿童动不动就哭,并不是讨人厌,而是不曾学会其他的方式。
不过,在教孩子之前,成人最好是心儿平静。不然,那内在的怒气,或厌烦等,是会影响到孩子的,低龄儿童对他人情绪的感知能力,还是很强的。怒气下的互动,极有可能会是让孩子变得是更爱哭,乃至于哭得更厉害,更大声起来的。因为,那怒气等情绪下的言行举止,是会带给儿童恐惧和害怕的。
其实,三岁左右的儿童,在有了事儿,如需求不被满足时,除了哭,和闹,他们多半都是暂时性找不到其他更好的方法的。那成人对儿童的哭闹,要多几分理解。但这又并不是说,成人要对儿童的所有需求,都给予无条件的满足。
实际上,在有些时候,我们不仅不能满足儿童的某些需求,更是要勇敢地对儿童的某些需求说“不”。与此同时,我们要跟孩子解释,要让孩子知道成人为什么不予满足。如,在马路亮红灯之时,孩子想过马路,我们要拦住孩子,要抱住孩子,并顺势教孩子交通规则。
此外,在教孩子不要总是哭之前,成人要去允许孩子哭,要清楚明白到,哭是儿童的独特表达方式。像那初生婴孩,不会说话,不能自理,自是有事就哭。更要有所懂得,哭不仅是儿童解决问题的方式,更是情绪表达和情绪释放的一种方式。
如,在孩子需求不得满足的时候,那内心也会有难受的,但三岁儿童并不大清楚那难受,是怎么回事儿,那就是哭的了。而哭了一会儿,成人过来抚慰自己的了,或直接给予满足的了,那心情就会好受些的了。
然,倘若成人懂情绪管理,那在那时候,成人就可以帮助孩子做表达,以让孩子学着用自己的语言,来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时日久长,在不如意有了情绪之后,孩子就懂得如何来去理性表达自己的情绪,抚慰自己的情绪。
像我家孩子年幼的时候,在他吃不到糖果的时候,我就会帮助孩子表达,说,宝宝想吃糖果,但妈妈不让,宝宝很难过。后给予抚慰,说,吃多了糖果,不利健康,妈妈是为了宝宝健康。这难过,过一会,就会消失的。宝宝不怕。
总而言之,在发现孩子哭闹,会让自己受不了,乃至于想扬手的时候,我们要去看到他人的平静,并好好地问自己,为什么他人就可以平静面对儿童的哭。而后便是去学习,化不能为能。如此一来,自己也会成长的了。不论是谁,成长后的自己,是能更好陪伴儿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