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佳艺术馆珍藏明陈洪绶《荷花鸳鸯图》

明代陈红绶《荷花鸳鸯图》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

《荷花鸳鸯图》是陈洪绶早年时的作品,该图画水中亭亭而生的红莲花,赭墨石色的湖石衬托着绿叶、红莲,水中一对鸳鸯在戏嬉;一块形状奇怪的太湖石,立在荷叶丛中。

陈洪绶对人物、山水、花鸟画无所不精,当时有“南陈北崔”的美誉。花鸟画勾勒精细,色泽清丽,风格鲜明。此图画水中亭亭而生的红莲花。赭墨石色的湖石衬托着绿叶、红莲。水中一对鸳鸯在戏嬉。花鸟以劲细的线条勾勒,敷色艳丽,层次细腻,变化微妙。湖石用笔方折粗硬,衬托了描绘精细圆润的莲花、莲叶。这种对比衬托的手法是陈老莲常用的。图上自识:“溪山老莲洪绶写于清义堂。”

我们把视角推至整个中国绘画史,陈洪绶都足以跻身最伟大的画家之列。陈洪绶的绘画天赋、磊落崎坎的平生遭际和对于古典大师的至深领会造就了他其“清圆细劲、润洁高旷”的绘画风格,张庚《国朝画征录》中云:“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隋、唐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此诚为确论。

陈洪绶爱莲,亦爱画荷花,大约因此就给自己起号为“老莲”。此幅画上四朵荷花,由含苞欲放到花蕾初绽,从含露朝阳到争艳怒放,形象丰富地展示了它的多姿多彩。 陈洪绶荷花鸳鸯图以“出污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荷花为题,花朵清丽,或含苞,初绽、或怒放,多姿多态;枝叶带露,娉婷舒展,俯仰欹侧;湖石雄奇,锐利坚崚,厚重沉凝。两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一对鸳鸯在水面戏水悠然,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正隐伏于石后的荷叶上觊觎甲虫,弓身欲动,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从中可见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署款:“溪山老莲陈洪绶写於清义堂。”下钤:“陈洪绶印”、“章侯”印。从署款和绘画风格上推断,当是陈洪绶中年的作品。

作品用笔工致而不显刻板,着色醇厚而不流于俗腻,画风素洁明快,既有应物象形的写生功底,又不乏变幻合宜的适度夸张,画面呈现出一种在繁与简,疏与密、刚与柔的对比变化中的合谐与统一。

画幅还向我们显示出陈洪绶的染石技法:由前向后自然形成渐案渐深的层次,使岩石呈现凹凸分明的立体造型。他的勾叶茎方法则是用粗细有致的墨线双勾,敷染浓淡不同的墨绿,一丝不苟,神满气足,叶脉走向编织出一种有机网络,朝空中弥漫出无穷的张力。

生性狂放的陈洪绶笔下,无论人物、山水或者花鸟虫总显出一种明晰的理性秩序。即便是细小的点缀,在画面上也有它的有机功能。譬如本图水面上的青萍(叶),星星点点,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必不可少:它们集聚在水畔的鸳鸯、荷叶、枝干乃至岩石脚周围,向灵通的生物,活跃地吮吸着画面上色与线渗出的生命力,将全图和谐地组合成为整体。若没有这些大小不一、若隐若现的青萍,图下部就变得空旷,既无从融合水面上的荷叶、鸳鸯与岩石,全图也会沉寂、呆板,如同一幅神气索然的匠画。周密不苟而灵动,工笔又辅以写意,这是陈洪绶工笔重彩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唯佳艺术馆珍藏的《荷花鸳鸯图》是陈洪绶早年时的作品,绢本设色,竖幅,长120厘米,宽60厘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