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复杂时间序列讲一个简单的故事,《金刚川》的感动来自它的平凡!
《金刚川》上映3日票房已破3.5亿,占据一周内陆票房榜第一名。
和以往的影片有所不同,《金刚川》的影片评论下,不少网友都讲起了自己的祖父辈,那些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来的老人的故事。观影时眼眶里蓄起的情感共鸣,在翻阅那些点评时持续发酵,久久不能平复。
其实电影一上映我就抢了第一场的票,意外地发现观众中有大量中老年人,就是冲着缅怀前往观影的。
而三位导演别出心裁的配合,也带给了我莫大的惊喜。桥戏归管虎,行军归路阳,空战归郭帆,经过了技巧性的剪辑和时间嵌套的结构,如果不是事先得知,很难让观众一眼看出每个片段是哪位导演的创作。
整部影片划分成4个段落,如同“起承转合”一般,从小小的“金刚川”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那个时代最可敬的人们。
影片的故事凝结在1953年7月12日的下午至1953年7月13日凌晨,约12小时内。
金城战役的关键时刻,燕山部要插入前线,却被金刚川下的江水挡住去路。
隐蔽在距金刚川三四十里路外的万人军队要在一小时之内赶赴金刚川通过大桥。
驻守金刚川的工兵连的任务是每当桥梁被炸毁,就要迅速修完,以确保大部队能按时抵达前线。
而对岸的高炮班,任务就是帮助工兵守桥、阻拦轰炸机的袭击。
《金刚川》的故事围绕着这座桥的攻击、守、修、通展开,但出人意料的是加入了对手的视角。
影片的第一节「士兵」,以士兵刘浩的视角来展开。
士兵的任务是过桥去前线,一路奔袭却不得不时时隐蔽——因为当时的中国在武器装备上远远落后,尤其是空防和空战,几乎是空白。
在前进途中,万人部队御袭,通讯中断。刘浩所在的连被要求殿后协助工兵修桥,而连长高福来命令刘浩前往高地,做中继通讯顺便观察敌情。
望远镜里的画面都是刘浩的视角。当他看到对岸的炮兵自杀式歼敌后,不管不顾地想要冲过桥去援助炮兵,却在桥面上找到被炸烂肚子的连长高福来。
临终前的高福来不忘喊刘浩赶紧修桥。只是,还没等他把木头拖到桥中央,燃烧弹袭来,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第二节「对手」,视线彻底转到对立面,从地面到天空,从志愿军战士到美军飞行员。希尔和史密斯奉命金刚川的情形,要保证炸断桥让志愿军主力部队无法到达前线。可在他们眼中装备差、只有乖乖受死的中国战士,却一次次用近乎奇迹的速度修建好桥梁。
正是这一节,让影片的格局变得不同。一条时间线的平行叙事,把对立双方看到的嵌到一起,还原出交战双方的攻防进退。
大量的战场信息通过两名飞行员的语言碎片透露出来,比如影片开头,士兵刘浩在几十公里外看到金刚川被轰炸之前3小时,刚刚经历过一次轰炸;比如希尔被高炮班激起战意,私自行动去挑衅关磊,侧面说明了关磊是技术过硬的神炮手;以及先后七次,共计投放炸弹1000枚左右、炮弹2500枚左右的战略意义所在。
不过,因为外国演员和飞机很多观众一时难以分清,所以能准确抓住信息的量就小了不少。
但这无妨。
如果说前两节都是铺垫,层层还原的历史,搭出骨血筋肉,那第三节「高炮班」就是在注入灵魂。
河对岸和敌军飞行员殊死作战的高炮班,它们的任务是拼死守桥,也是金刚川唯一能对空袭作战的武装力量。
在前两节,高炮班都有露面,就像正常战争中不起眼的一名普通士兵。而第三节导演带我们走近了他们。
那不要命的炮兵以血肉奉献自己守护部队前进的道路,《金刚川》的时间线也终于更为清晰紧密,而情绪推动的后劲开始发作。
从创作层面上来说,三位导演把以往用在悬疑/科幻/恐怖片的时间线重叠循环用到了战争影片中,是一次创新的尝试。
三个视角,兼顾了我方与敌方、陆地与天空、桥的此岸和彼岸,由此丰满了整个事件内容。
这种结构其实很妙。
因为在战场上,每个士兵全力以赴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像一颗螺丝钉专注一处。以某一个人的视角是看不到全貌的,而如果导演直接采用上帝视角,那么“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就会削弱。
通过三个视角、三段时间线的交叠,才能还原出战场上的真实全貌。
三位导演这次的合作,对于人物刻画不同以往。没有刻画核心的英雄角色,而是泛化了“英雄儿女”,每个普通的士兵都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亦随时会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不知你是否留意到,影片中出现过两个人物旁白,他们是在战争中活下来的人,用追忆带着我们去到当时的战场。一个是跟在刘浩身边的士兵小胡,一个是空中的敌人史密斯。他们在影片中出场寥寥,但他们口中讲的那些人却永远地留在了金刚川。
就像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来的老兵,不是不愿意提起往事,而是那些战友,真的这辈子都没再碰到了。
电影画报的5个角色,在影片中都牺牲了。对他们个人着墨不多但都有各自的缺点,并非完美的英雄。
张飞,作为炮兵的业务能力不咋滴,被关磊吐槽性格过于求谨慎,但说到底是技术比不上神炮手关磊。
其实,后来的41发炮弹里也浪费了不少,并不像关磊那样命中率高。
但也是他,在被炸断了手脚后,靠着毅力从山头走到岸边,用仅剩的两枚炮弹,一个人操控炮台,歼灭了希尔。
关磊,作为张飞的师父,是个老炮兵、神炮手。但扛不住爱在战场上抽烟,从连长降到了排长。无论是烟瘾还是违规,总归是不够听话的老兵痞子。
但是当1号炮位暴露后,他连蒙带骗强行跟张飞换了位置。其实那一刻,他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所以当炮弹全打光之后,他毫不犹豫地打出了泛光弹,用自己被炸得粉身碎骨换张飞锁定敌机的位置。
刘浩,年轻的班长一心想带着逝去的战友冲到前线作战,去拿取军功章。一腔热血里也有些少年心气的横冲直撞,到底是年轻,大局观不够强。
可是当他冲向对岸,被自己的连长临终授命“修桥”时,他立刻转身去拖抱木材,放下了对军功的执念。而最后他在燃烧弹下碳化成雕像。
高福来,一着急说话就满口江西话,说不上是有雄才伟略的将才。不止一次受命帮助工兵修桥搭路,可见战场上的军事才能也相对有限。
其实他内心也有些不痛快的,哪个战士不想要拿军功章呢?但就算如此,军令如山,仍要坚守自己的任务——哪怕被炸得场流满地。
闫瑞,工兵连连长,也是五个角色中着墨最少的,就是个丢进人群看不见的人,也爱抽烟,也没什么英雄气概。
但是每一次桥被炸毁后能迅速修建起来,难道不需要强大的统筹、协调和执行力吗?
可惜他也在燃烧弹下和他的桥化作了灰烬。
说到底,他们每一个都极其普通,从没什么天生的英雄。
只是,谁都能舍身取义、谁都能不要命地往前冲,在那个时候志愿军们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念头——保家卫国,所以他们才在陌生的土地抛洒热血,哪怕尸骨无存,哪怕永无归乡之日。
也正因为这种演绎方式,才引起了老兵们和家属的情绪共鸣。
不是英雄主义,只是心中留有的信念,保家卫国、不惜奉献一切。
矗立金刚川的桥是战士前进的道路,而永远也无法摧毁的桥就是信念的象征。
通向胜利、通向和平、通向幸福安康的桥,需要我们自己来奋力坚守。
第四节「桥」,就是影片的升华。
燃烧弹让桥体和烈士一起碳化,士兵小胡灼伤了眼站在桥面,还没来得及感伤,身后就冲来大批战友——有工兵连,也有和他一样奉命修桥的七连士兵。
1953年7月13日凌晨4点35分,距上一次轰炸过去才半个小时,大桥重新矗立在金刚川。
无法置信的史密斯前往侦查,才发现那是志愿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充当桥桩,生生撑起一座长桥。
哪怕轰炸机再临,水里的士兵仍无畏死亡,用生命扛起的桥梁,让战斗部队在凌晨5点07分全员通过。
在整个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截取金刚川这一碎片,或许正是看中了“桥”的象征意义。
虽然金刚川是不起眼的渺小一处,亦是用无数先烈的牺牲才换来战略上的胜利。
影片的一头一尾,用抗美援朝的历史影像资料和今年第七批烈士遗骸归国的记录遥相呼应。那些长眠异国他乡的英魂直到这几年才陆续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土。
除了泪目,更感慨我们所拥有的生活来之不易。
而这座桥,也应当永远矗立在当代人的心中,让它继续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