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书的时候,小朋友都会念:东周分两半,春秋和战国。东周时期,周王室几经衰落,昔日的辉煌故去,已是明日黄花。周天子整日坐在深宫,看着身边飞来飞去的蝴蝶,名义上还是诸侯共主,实际已只能坐在历史舞台的角落,默默坐视强大的诸侯轮番登场,所以有个词叫东周列国。西周初武庚叛乱,周公东征平叛,灭掉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其长子伯禽建鲁国,国都曲阜。鲁国史官编《春秋》,经孔子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之名,来源于此。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烝烝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讻,在泮献功。角弓其觩。束矢其搜。戎车孔博。徒御无斁。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尔犹,淮夷卒获。(《鲁颂·泮水》)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周礼尽在鲁矣。春秋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历时295载。期间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帜,帮燕国败山戎,助卫国克狄人,史称“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陈、曹、卫、宋、郑、许八国联军攻楚,齐桓公率先称霸。公元前636年,晋公子重耳结束流亡生涯,即位为侯,史称晋文公。不久率晋、宋、秦、齐四国军队,败以楚为首的楚、陈、蔡三国,于公元前632年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会盟诸侯,成就霸业。公元前659年,僻处西陲的秦开始蠢蠢欲动。前627年,秦军偷袭郑国未果,本着贼不走空的原则,顺手灭掉晋国一边邑班师回国。秦晋在崤山激战,秦被晋揍得鼻青脸肿,只得退回老家,称霸西戎。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与楚国大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县)一带。宋襄公君子作风,不屑于乘人之危。楚军渡河,宋襄公庶兄目夷建议趁楚军渡河之机击之,襄公说我们不能干这小人之举,让他们过来再说。楚军渡河上岸,目夷说你特么倒是快打啊,宋襄公说不急,等他们布阵。于是楚军BIU的一箭,正中宋襄公,襄公卒,图霸未成。
这里谈个小插曲,宋襄公兹甫的父亲宋桓公病重,本应兹甫即位,兹甫又上演了一出让位,想让贤于庶兄目夷,目夷一急,学伯夷离家出走,让位未遂,这是新版夷齐让国,历史往往很相似。公元前689年后,楚国不断蚕食周边小国,野心随着实力逐渐滋长。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挥师北上,问鼎中原。此后继续兼并小国,占据长江淮河流域,成为坐拥疆土最大的春秋霸主。这个楚庄王,对中国成语贡献很大,例如一鸣惊人、问鼎中原、魑魅魍魉、绝缨之宴……据说楚庄王上位三年,毛也不干。右司马伍举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只傻鸟……balabala……你就是那只鸟(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楚庄王对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有次楚庄王请客,大宴群臣,风吹烛灭。楚庄王爱姬奏之:大王,有流氓摸奴家屁股,现折得彼人帽缨在此为证,请大王为奴家做主。楚庄王曰:大家都把帽缨折下,喝酒喝酒!后楚晋之战,楚庄王战场遇险,咸猪手唐狡拼死救驾,遂为千古美谈。暗中牵袂醉中情,玉手如风已绝缨。尽说君王江海量,畜鱼水忌十分清。(《列国志传》--明·余邵鱼)公元前607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得胜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阳市),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一时间洛邑周围旌旗蔽日枪戟如林鼓声震天,与世无争人畜无害的周天子面色如土屁滚尿流,遂派殿前大臣王孙满以劳军为名打探消息。楚庄王问王孙满:禹铸九鼎,现在这鼎是大是小,轻重几何啊?九鼎乃九州贡铜所铸,既代表天下九州,更是王权之象征。庄王此问,用意不言自明。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为战国时代,属东周后半期。各国混战不休,故称之为“战国”。在周初的所有封国中,晋面积最大,力量最强,原本最有资格统一中国。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吕氏春秋·览部》)周成王年幼时,将桐叶剪成玉圭的样子,戏称要封一块大大的国土给弟弟叔虞。周公得知后,以天子无戏言,封叔虞至唐地。因此国号为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迁国都于晋水之畔,改国号为晋。
注意到图里面的一个小地方“瓜衍”没有?这里就是本文作者沉吟先生的故乡,今山西省孝义市
晋国初封地并不大,在黄河、汾河东部,曲沃、新绛一带,方圆百里(如图)。晋武公时开始积极扩张领土,先灭荀后灭董、贾和杨。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西接秦境,北边翟,东至河内。后晋景公又经略北方,扩土无疆。晋核心领地盘踞整个山西盆地,极尽山河之胜,呈易守难攻之势。其外围多为广袤平地,向东翻过太行是河北平原,向西渡过黄河可达八百里秦川,向北是一日千里的广袤大草原,向南渡过黄河则是更加无险可守的华中平原。在这表里山河的地势拱卫下,出而攻,可图诸侯,退而守,可保平安。《左传》中子犯论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表里山河什么意思?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外有黄河,内有东太行、西吕梁、北恒山五台、南太岳中条。柳宗元在《晋问》中有言“晋之山河,表里而险固”,明末顾祖禹更是一言道破:“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而纵观历史,先有黄帝,后有尧舜禹均建都山西,再到有晋以来,更是“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而晋分三家以后,仍能在战国七雄中有其三。晋以此为根基,西拒秦国,北伐戎狄,南入中原,东制齐国,全盛时期东至内蒙、山东西北部,北至河北中南部,南到河南北部,西至陕西东部,终成百年霸主。东周时诸侯国内有大夫被分封采邑(小国),随着诸侯兼并,采邑间也开始兼并,与诸侯兼并走着同样的道路。诸侯兼并破坏被灭国的宗族,而采邑兼并则是破坏了国内失败的宗族。食采邑的贵族有两类。一类是国君之子,一人继君位,其余食采邑做大夫,如鲁国之三垣、郑国之七穆;一类为有功之异姓,如晋国六卿中范氏、赵氏,齐国陈氏等。采邑可世世继承,国君在世袭贵族中选一人做卿辅国。国政可被世卿把持,宗族由此变强宗,采邑变强国。晋国君衰落后,实权由栾、解、赵、魏、韩、智六家大夫把持,相互攻战不休。后只剩赵、魏、韩、智四家,智伯瑶最为地多小弟多,气粗野心大。召集赵、魏、韩开会,公开收保护费,要粮要钱要人要地方,韩康子、魏桓子屈于智伯瑶淫威,但赵襄子一拂袖子说老子不干。智伯瑶联合韩魏两家杀奔赵城,赵襄子退至晋阳(今山西太原)闭关固守,智韩魏强攻二年不下。后智伯瑶利用晋阳城东北的晋水筑坝蓄水,水淹晋阳。一夜之间晋水来了一招苍龙摆尾,滚滚奔腾一头扎进晋阳城,扑向她所养育的芸芸众生。人言水火无情,无情岂为水火?实人也。后世以水以火当兵之例,数不胜数。最近的一次大规模以水当兵,为1938年6月9日之“花园口决堤”事件。1938年5月,侵华日军攻陷徐州,沿陇海线西犯,5月29日克商丘,兵锋所向直指开封、郑州,开封、郑州一失,中原门户大开,中华民族灭亡在即。为阻日军西进,国民政府忍痛扒开郑州市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渡口花园口,决堤的黄河水瞬间改道,如猛虎出笼扑向三十里外的侵华日军,也扑向无数的中原百姓,形成大片黄泛区,也形成了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史称“花园口决堤”。大水冲开了晋阳,也冲开了韩康子、魏桓子二人心中的忧虑:即可水淹晋阳,何尝不能水淹安邑和平阳(魏封邑安邑、韩封邑平阳)?再加赵襄子派人游说,于是韩魏掉头反杀智家,智伯瑶死于乱刀之下。从此赵魏韩坐地分赃,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三家派使者赴洛邑见周威烈王正式请封,既然米已成炊木已成舟,周天子也就顺水推舟,毫(WO)无(WO)异(NANG)议(NANG)地正式晋封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为诸侯。从此,赵、魏、韩身后沙滩躺着晋的尸体,依靠晋的深厚家底,成为中原大国,与秦、楚、燕、齐并称为“战国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