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评——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作品网络点评(二)

编者按:“月·评——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作品网络点评作品”活动,是我院党支部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的重点工作。立足于解决重点作者创作瓶颈问题,聚焦于提升书法艺术创作水平,聚焦于帮助书法家创作方向的梳理与引导,聚焦于真诚的书法学术批评,通过常态化点评研讨制度,不断提升全省书法创作水平,推动“国内一流省级书法院”建设,推动江苏书法强省、文化强省建设。

 本 期 参 评 作 者 

张 勇   王海洋   朱亚群   刘文秋   惠聪颖

作者:张勇
作品名称:金文条幅
作品尺寸:245cm×96cm
所用纸质:安徽宣纸(半生半熟 白色)
所用毛笔:长锋兼毫
所用墨汁:中华墨汁
创作环境:工作室
创作心得:

创作一幅作品很难,尤其是金文!

创作金文作品的难处,就是可识读并达到书法家和古文字学家共同认可的字,不是很多。很多字金文铭文或者专业字典里没有。如遇到书法专业字典查不到的字形而清代书家用金文写过,我就以吴大澄、杨沂孙和吴昌硕为准。否则,再好的内容我也只能放弃。
由于是点评作品,可以放松写自己的真实的状态!我平时特喜欢雨天创作作品,纸柔墨润,心静如水。此作写时正好是在雨天。晚上便拿出创作纸,在中华墨汁里加点热水,把墨调匀,提笔便写。由于对内容和字形的熟悉,写起来不计较大小和工拙,只求气韵通畅,第一遍写出来略做调整后,便写出展现给大家面前的作品,虽然存在很多不足,但这是我的真实水平,这种创作状态也是我平时的书写状态。
  学 术 点 评  

作者这件金文样式作品,用笔能够以中锋为主导,圆实劲利,实属难得。章法上,能注意到字形大小错落变化,奇正相参,看得出作者对金文研习已有相当时日,具有较好的金文创作的基础。而作品的不足之处也较明显,简而言之就是入古不深。所谓“入古”,就是在笔意与格调上要得古味,不仅能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临古不得古,说明主观色彩太多,或是能力和功夫不够。反观这件金文样式的作品,由于作者在临习金文范本上深入度尚有欠缺,因而在篆法上显得较为庞杂,把一些小篆的结字方法杂糅到大篆作品中,使作品显得不够协调统一,如“鸟”“鸣”等字。我们在以金文书法创作时,对于金文没有的字,可适当以小篆的形体作“大篆化”处理,但这要建立在对金文娴熟把握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显得生硬了,如对“时”字的改造便不够和谐。其实,“时”字在金文中是从止,从日,没有必要用小篆形体来“改造”了。作者有这般好的篆书基础,如能在西周中晚期名器中博瞻约取,相信必能知其正、得其精,使金文书法创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点评人:仇高驰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

作者:王海洋

作品名称:《毛主席词七首》

尺寸:48cm×180cm

材料:松烟墨块,羊毫笔,玉扣纸。

创作体验:

此件作品为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展览而作,以怀素小草《千字文》为基调,用笔以中锋为主,绞转涩行,偶有搓揉,追求线条的简洁、凝练、蕴藉,注重大小、疏密、倚侧等方面的对比,墨色多以渴笔为之,以淡为主,浓墨点缀,营造苍茫、豪迈意境,表现一代伟人“挥斥方遒”的激情和“指点江山”的气魄。

  学 术 点 评  

青年书家王海洋用怀素小草千字文“二王”一脉的经典笔法创作的小草书《毛泽东诗词七首》,通篇书写流畅,安静、清雅、脱俗、随性、删繁就简,不事雕琢,看出作者有深厚的书法传统功力和较高的学识修养。

王海洋此幅作品气格较高,但个别字写的过于夸张变形,虚实处理的不够完美,个别字追求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但功力尚缺。

书法创作如何更上层楼: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给我们交出了最好的答卷:要重学识,重功力,继承创新,尤其强调重读书,谆嘱再三,谓读书非特益知,变换气质,作品方能不俗。

学习书法如何解决创作瓶颈?我想王海洋多看看王羲之、米芾、赵孟頫、王铎等历代大师们学习书法的故事,会终身受用。

优秀的书法作品,不是浮在表面上的花俏,而是古朴、厚重、圆润、中庸之美的正大气象。与海洋君共勉。

点评人:卢立彬 江苏省书法院副院长


作者:朱亚群

作品名称: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尺寸:136cm×68cm

纸质:朵云轩四尺拣选洁白、半生熟、10年陈净皮

毛笔:无名笔,兼毫,出锋6cm。

墨汁:北太墨汁,宿墨。

创作环境:微醺,夜深人静于工作室。

创作构思及体验:

在微醺状态下,创作(尤其草书)欲望往往比较强烈,有意用耳熟能详的内容创作,以期能写出出人意料的作品效果;创作的用笔和用墨皆平时练习所用,没有刻意挑选,宣纸用朵云轩四尺拣选洁白、半生熟、10年陈净皮,面对四尺整张宣纸,我视它为小的纸张,当小品来进行创作;创作时利用矛盾关系结合书写内容的含义以及当时情绪的调动,情感的宣泄随机生发,一气呵成。

  学 术 点 评  

朱亚群这幅四尺整纸草书作品,从其提供的《感悟》中得知,他是在微醺的状态下,选择熟悉的内容,书写无障碍,一气呵成、一挥而就的!读其作品,的确能看出亚群当时书写的情性,通篇散发出激情和快意。
作品正文两次用墨,由深至浅,枯湿浓淡,自然而然。画面感强烈,节奏明快,再加上字的开合、大小、连断等较为得体,使作品呈现出既有“风云变幻”的无常,又有“小桥流水”的细腻。
从作品中看出,亚群这个人很聪明,一手伸向传统,尽情浸染;一手又关注当下草书创作的风调,掌握动向。
如说不足:“布”和“飞”字的几个圆圈草率了点,雷同,又不生动,恰两字又紧靠在一起,显得碍眼。再有,正文最后一“天”字,“转”得太快意了,快不像“天”了。

点评人:宇文家林  江苏省书法院副院长、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


作者:刘文秋

作品名称:陶渊明《饮酒》
尺寸:180cm×90cm
所用纸质:水纹半生熟宣纸
毛笔:短锋兼毫
墨汁:红星+环保墨汁
创作环境:个人工作室
创作构思:
最近杂事较多,有点烦乱,想起了“心远地自偏”,故借本次点评作品之机,创作本诗篇。本次创作,主要想表现出古雅沉静,而又不失灵动的精神气息,原想在墨色、疏密上有更精彩的表现,因纸张、当时书写的心境等问题,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作品有行有列,行距密,字距疏,错落有致;落款与正文平齐,有顶天立地之感!

学 术 点 评  

篆书要写出个性、写出灵性,是很不容易的。

刘文秋这幅篆书作品,书陶渊明《饮酒》诗,得灵动、萧散之意趣,与《饮酒》诗所表达的“心远地自偏”“悠然见南山”的意境颇为和洽,见字知心,可知是“走心”之作。
作者融合《散氏盘》等篆书经典及战国文字等,写来开合有度、松灵有致。作者的篆书功底深,草书等书体也写得好,加上对学术的努力探索,相辅相成,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个人管见,释文及落款部分的文字,与正文之间缺少呼应和感情,尚未水乳交融,有“各归各”的感觉,影响了整体章法的圆满。
刘文秋是“江苏省书法院中青年学术提名展”候选作者。我因审稿而欣赏到他的多件篆书作品,并了解到他在高校任教,对学术研究孜孜不倦,承担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汉画题跋研究”等大课题,但毕竟所知不深,且“急就章”的点评,难免蜻蜓点水,仅供作者参考。
点评人:陆衡 江苏省书法院研究部主任

作者:惠聪颖

作品名称:《茶诗数首》

尺寸:69cm×180cm

纸质:仿古麻纹纸

毛笔:中号大行云

墨汁:玄宗墨液

创作构思及体验:

国庆假期后两日,课徒结束。难得闲下半日,室外秋雨沥沥,于是泡上一壶茶,静心临帖一通后,用仿麻纹纸抄写茶诗数首。书写过程中力求不急不厉、静雅肃穆之气。字形大小轻重稍作对比,章法上采取横式书写,然后六条拼接在一起。完成后观之,稍有可人之处,然未达到心中预设。吾深知仍需深入传统,多在汉碑中汲取营养,以丰富作品内涵。

  学 术 点 评  

江苏书坛虽多出行草书家,但隶书传承亦为有序。吴门沙曼翁先生篆隶书风化入江左,声播中原,在当代篆隶书创作方面影响深远。惠聪颖作为江苏青年书家中以隶书见长的作者,多年来在隶书体系梳理中,坚守庙堂碑风的深入追寻实属不易。但观其近作,又让我感觉到惠聪颖对隶书精神理解是不够的。他在庙堂碑的基础上还取法了清人金农隶书的笔调意趣,这种取法并非不可尝试,但终究是取法乎下。细观其作笔法过于简单、纸张选用不太正确,对篆隶创作中“毛润涩畅”的线质线性理解欠缺是其根本原因。在庙堂碑的基础上如何横向融合摩崕碑刻,纵向如何融合秦汉简牍、帛书等元素。最终一定要形成自我思考后独特的结字特点,那么自我的笔墨语言与风格属性自然就形成了。同为作隶之人愿与惠聪颖共同努力!评点不到位处请同道补充指正。

点评人:李双阳  江苏省书法院创作部副主任、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