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

【中文提要】
全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及山东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二轮课改、实行走班教学的新形势,对学校管理、德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对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机制创新问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提出“师生成长共同体”,并进行了构建与实施,认为:“师生成长共同体”是具有共同愿景的师生在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活动组织;科学划分小组,创新教学和管理模式,科学规划学生课外时间,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是构建和实施“师生成长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英文摘要】
Under new circumstances, the whole country is thoroughly studying and practicing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Shandong Province is positively advancing quality education, the second round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reform and classified Classes Teaching as well. All these have given new requirements in school management, mor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ocess. After plenty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the writer has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learning and developing community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He thinks, learning and developing community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an 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 which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common wills will be promoted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effective interaction in group work. Scientifically classifying groups, innovating the style of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on,   scientifically planning after-school time and promoting mutual development are the key points of building up and carrying out the learning and developing community.
  
当前,全国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山东正处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二轮课改的关键时期,实施课程改革的高中学校需要全面实行选课走班教学,学校管理、德育和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一是班级组织形式由原来单一的行政班模式变为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模式,传统的班集体受到削弱,班级凝聚力降低;教学班师生流动频繁,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松散,归属感降低,教学班管理出现许多盲点;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德育活动的组织安排难度增加。二是学校德育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已经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目前“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的现象以及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仍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地位还未能真正确立。三是目前许多教师观念落后,面对新的育理念、学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术,感到力不从心、束手无策,出现职业倦怠和发展高原现象,教师的综合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综上所述,创新学校教育机制,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正是适应这一要求,我们探索实施了“师生成长共同体”。
一、“师生成长共同体”概念
“师生成长共同体”,是具有共同愿景的师生在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活动组织。
(一)共同愿景:指同一共同体中的师生,具有共同的需求、愿望和发展目标,他们都想彼此了解,解决问题,共同发展,这也是构成有意义的团体的基本条件。
(二)团体情境:指团体具有较高的凝聚力,提供的是一种宽容、自由、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坦诚、关爱、接纳的氛围,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在这种亲情化的相互关怀体验中,学会了自信、宽容、尊重、理解、关爱等,使教育真正回归生活。“团体情境”是“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本质特点。
(三)有效互动:指让师生在民主、平等、开放、和谐的氛围中,就思想、心理、行为、生活、学业、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同合作交流,商讨解决办法,制定目标计划,不断实践反思,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师生发展的双赢。
(四)共同成长:指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综合素养以及教师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共同得到提升。
简单地说,“师生成长共同体”,就是按照教学相长的原则,使师生在互动交流中实现“四导·两促·双赢”。即把原来仅仅属于班主任的许多工作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全体教师人人承担育人责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提供亲情化、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在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通过体验和感悟,促使指导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综合素养,增长教育智慧,提升幸福指数,实现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双赢。
二、“师生成长共同体”构建和实施
我校以“人文日新,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和“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创建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机制,开始构建和实施“师生成长共同体”,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科学划分小组
“师生成长共同体”基本单位由6至8名学生和1至2名导师构成。每个行政班可由6至7个共同体基本单位构成;每个教学班可根据学生来源、人数等具体情况组成若干个共同体单位;学校社团组织、特长组织等其他类的团体也可组成规模不同的“师生成长共同体”,少则3至5人,多则十几人到几十人。共同体按自愿原则,师生双向选择,同时学校根据男女生比例、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和个性特长进行适当调配。“师生成长共同体”的主要形式有行政班共同体、教学班共同体、学科兴趣共同体、艺体特长共同体、研究性学习共同体、社区服务共同体等。
(二)创新教学和管理模式
首先,在教学上构建以小组为单位的师生合作学习的“师生成长共同体”。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常规教学模式,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的学生面对面排座,教室前后都设有黑板,教师通过组织和开展小组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其次,在管理上构建以小组为单位的全员参与管理的“师生成长共同体”。小组既是学习单位,也是自我管理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中每个学生承担一定的责任,对于学习、纪律、宿舍管理、作业分发等,均有专人负责,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件件讲规范的自我管理常规。
(三)科学规划学生课外时间
一直以来,学生的节假日、双休日和晚自习管理,是很多教育者和家长都感到头疼的问题。“师生成长共同体”有效解决了这一棘手的问题。首先,指导教师对学生节假日生活和学习进行了系统安排。每个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以互助的方式组织活动、完成作业,在相互交流中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身心更加健康、生活更加和谐,特别是有些学生还写出了很有份量的社会实践报告、研究性学习报告,使得学习水平真正提高了,假期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了。其次,指导教师在双休日和晚自习时间,指导学生做一些实验、搞一些课题,或者组织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弥补不足等等,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有目标了,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生活场景更加舒心了,自我管理能力和文明素养整体提升了。
(四)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指导教师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这个档案是动态的、开放的,由学生、指导教师和家长共同完成;指导教师还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同时,在具体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的道德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因材施教、课内课外互补,使得教育方式更加多元;通过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校本教研水平也有所提高。学校建立了“师生成长共同体”考核机制,将小组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成长情况纳入对班级和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
三、“师生成长共同体”成效
“师生成长共同体”将原来的大班制变成了如今的小班化,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都有了个性化的交流机会,这有效弥补了当前教育资源紧张的不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关注,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使指导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基本达到了“成就学生,发展教师”的目的。在日照一中,由兴趣相同或相近的师生组建的各种“师生成长共同体”可谓无处不在且成效显著。如物理、信息技术学科奥赛小组接连取得山东省领先的好成绩;“藏族学生成长共同体”先后有2人考取全省藏族学生高考第一名,均被清华大学录取,学校受到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省教育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西藏自治区教工委表彰;学生男子篮球队保持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竞技运动水平,被誉为“山东省冠军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内涵发展、质量提高、特色创建”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当然,“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使其成为推动学校组织文化变革、实现学校组织根本转型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机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