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 感悟生活

品读经典 感悟生活

文字:河北小珊

图片:网络

一抹阳光,一把藤椅, 一杯香茗, 一首古曲,或在清晨,或于午后,手捧诗词,静享一个人的好时光,光是想象一下,便是无限美好。

品读诗词,听上去很美,沉浸其中太难。欲望诱惑捆绑了太多思想,灯红酒绿消磨了大把时光,忙碌奔跑在这忙碌社会中的很多人们,无暇享受这份惬意,亦或是忽略了这份这么近又那么远的幸福。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养成了当代人急功近利的思维,的确,日常工作学习中,用到诗词或者说必须用到诗词的地方太少太少,既然如此,为何要“多此一举”,花费时间和精力做无用功?

诗词无用吗?我想提一下去年大火的《中国诗词大会》,选手们的精彩表现一次次惊艳着观众,主持人董卿不俗的谈吐和气度也为人们津津乐道,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诗词不仅承载着中华的传统文化,还能教人发掘生活的美,在我看来不仅是有用,而且太过重要。

诗词到底能够带给我们什么?

其一,提升个人素养。诗词中涉及大量生僻字,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学习,其实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与死记硬背相比,更有益于加强记忆和日后应用。再者,诗词和古文有相通之处,学习诗词对学习古文也有帮助,这些对于学生来讲效果尤其明显。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诗词的美感和精炼是其它文体无法比拟的,一点一滴的积淀总有一天会变为笔下和唇齿间流淌而出的美好,让身边的人感受到这是一个有文采、有胸怀、有见识,一个张弛有度、让人舒服的人。

其二,丰富历史知识。诗词的写作都有其背景,透过诗词优雅的外表,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的生活和情感,看到国家的兴盛和衰落。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登高远眺、凭今吊古的绝望身影,身影背后是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备受冷落的封建社会。“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依旧华丽的宫殿和容颜憔悴的人形成鲜明对比,物是人非,亡国后的李煜惨痛心情和悲惨境遇凄恻动人。毫不夸张的将,从诗词中可以感受到市井的生活作息,也能体会到时代的风貌特点,大小气候均有体现。

其三,学会品味生活。举个简单的例子,春光烂漫,桃李盛开,有的人会说“好美,好美”,有的人会说“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同样的景致,不同的意境,绝非为了炫耀,只是古人恰到好处的提炼和描述告诉我们生活有哪些美,更教会我们如何去发现表达身边的美和情感,提高生活质量与趣味。

时至今日,关于唐诗宋词的书籍有无数的版本,个人见过最喜欢的要数《清雅的唐宋诗词》名画视听版(共2册),推荐原因有三:

第一,可见美型。古色配古香,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宝,在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装帧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否则很容易造成不稳重、不典雅的尴尬局面。而这套书整体风格精致古雅,质感一流,彰显大家风范。细节方面,从封面还是到里页,在纸张的选用、插图的选用搭配、排版样式等方面都做足了功夫,每一页都是独一无二的涉及,既有变换又前后协调,无可挑剔。

第二,可见巧思。这一点体现在诗、画、声三者的结合上面,这是一部可读、可看、可听的诗词集,一部极具诗情画意的诗词集。书中的插图选用的是1300年间几十位画家的名画精品,其中不乏清明上河图、汉宫春晓图、千里江山图这种级别级别的大作,可大饱眼福。画作与诗词情景相契,帮助读者更加深刻了解诗中的意境,珠联璧合,加上多位朗读名家的深情诵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可谓诗画合璧、声情并茂。传统的内容加上与时俱进的设计,很好的诠释了古今结合,颇有点俏皮的意味。

第三,可见传承。因为最重要,所以把这一点放到最后。前面已经说过诗词都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份子,故而传承是重中之重,一些书籍为了迎合读者或是所谓的推陈出新而肆意改编,使书籍失去了原来的味道。而这套书籍从《唐诗三百首》、《唐宋词一百首》、《宋词选》等书籍中精选了240首唐诗和唐宋词,在编排方面基本上依据了尊重原著的原则,并没有做多大改动,只是在内容上进行了更加“刁”的挑选,保证了篇篇都是经典也更加实用。

推荐人群

值得广大诗词爱好者以及有学习意愿的任何人阅读学习。个人认为特别适合孩子,如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所说:“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合乎人的自然成长阶段的。小孩子实际上不需要多讲,应该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优势,让他们多背诵。好的作品,有很丰富的内涵,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家长应该把握好孩子获取知识的黄金时期,让他们接受好的、经典的东西,帮助他们增长知识,树立人格,培养美感,品味生活,同时教授过程的互动也是增强亲子关系的好机会!

想加入遇见吧啦公众号梦想会员群吗?

与同频的人,一起追梦。

扫二维码加群主,邀您进入~

(0)

相关推荐